过度依恋妈妈 宝宝 依恋过度不是宝宝的错

盼儿今年4岁,早就过了上幼儿园的年龄。

本来他在去年已经上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可呆了没几天,他就再也不肯上幼儿园了,又是哭,又是闹,整天喊着找妈妈,而且还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弄得盼儿妈和老师筋疲力尽。

最后,盼儿妈只好将盼儿带回了家。

在经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之后,妈妈带着盼儿来到了一位儿童心理专家李教授的工作室。

李教授告诉盼儿妈,盼儿的情况属于对妈妈依恋过度,应当引起重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利于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而且极易造成孩子心理障碍及性别意识认同的混乱。

短暂分离造就甩不掉的“小尾巴”      (病因:突发事件)   口述:丁丁妈,公务员,儿子丁丁3岁两个月。

在很小的时候,丁丁就显示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样子,健康、快乐、活泼,而且也能够接受与我的分离,可自从去年发生的一件偶然的事情后,他就变得特别粘人了。

丁丁两岁生日那天,我带他到儿童乐园玩,这时,单位突然打来电话要我去处理一件事,因见他一个人在沙坑里玩得正起劲,而且单位就在公园的旁边,事情也不需要处理多久,我就悄悄溜走去单位了。

等我快速处理完事务回到儿童乐园时,丁丁已经不在沙坑里了,我急得几乎要哭起来,最后,终于在公园的传达室里找到了哭成泪人似的丁丁

从那以后,丁丁就时时尾随着我了,甚至睡觉时也要搂着我才能入眠,几乎成了我无法甩掉的小尾巴。

点评:丁丁妈妈依恋过度是由于妈妈的突然离去,给他精神上造成太大的刺激而导致的。

一般而言,出生两周后的孩子便会因听到妈妈的心跳声而产生安全感,进而逐步形成并固定对妈妈依恋,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

一个对父母依恋发展正常的孩子,他们往往只需在其心理上需要父母及家人陪护时,才会需要父母在场,其余时间,他们一般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自己的需求及周围的环境,而他们在长大后,一般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

丁丁妈的突然离去,破坏了丁丁妈妈形成的安全依恋,使他陷入一种时时担心妈妈会在他一不注意便离他而去的困境中,于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他不得不时刻盯住妈妈

爱心医嘱: 丁丁依恋过度的“病因”是妈妈突然离去的突发事件,因此,要想“医治”丁丁妈妈依恋过度,就得从这件事本身着手。

丁丁妈应当向丁丁解释那天突然离去的原因,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让丁丁知道自己的后悔心情。

还要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逐步重新建立丁丁自己的信任,特别是涉及分离的问题时,更是要慎重,务必要提前让丁丁知道,并且说好什么时间回来就什么时间回来。

当我们的小小男子汉对妈妈的信任感重新建立起来的时候,他才不会愿意当那条人见人嫌的小尾巴呢!   小贴士:引起孩子依恋过度的突发事件可不仅仅包括妈妈爸爸等家人的突然离去哦,它还包括陌生人的陡然接近、 孩子进入陌生环境以及生活中令孩子受惊、足以使其安全感丧失的其他一些事件。

因此,爸爸妈妈们务必要做一个有心人,当发现某件事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安全感或对亲人的安全依恋时,一定要及时进行弥补或修复。

粘住妈妈的“牛皮糖”      (病因:接触面狭窄)   口述:宇宇妈,自由撰稿人,儿子宇宇两岁10个月。

由于我的工作就是在家里电脑前写作,我们就没有替儿子找保姆,而是由我一边工作,一边在家里看孩子

每天将孩子的衣食安排妥当,并且找一个事情让他自个儿去做,比如看电视、玩布娃娃、搭积木什么的,之后,我就开始进入了自己的工作中。

当我工作时,我一般对宇宇就不再予以理睬,他对我提出什么要求,我也只是嘴上应付着,手上却仍然在做着自己的事情。

那天,提早完成了一个约稿,我便带着孩子去见一个朋友,没想到见到朋友和儿子同龄的女儿时,儿子吓得连话都不敢跟人家说一句,自始至终就是拱在我的怀里不肯出来。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有意识地又带他出去了几次,可他要么牵住我的手或衣服不放松,要么干脆赖在我怀里不肯出来,几乎就成了粘在我身上的一块牛皮糖。

我真的很担心!   点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已经波及到了孩子,现在很难再看到我们童年时代习以为常的一群孩子在一起嬉戏的场景了。

许多孩子从一出生开始,成天所面对的几乎就是爸爸妈妈,甚至只是其中的一方,宇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于宇宇妈的工作性质,宇宇几乎就失去了与外界及其他人的联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他的整个世界就是自己的家和妈妈,因此,当他突然接触外面的世界时,他自然便会因恐惧而对外界产生排斥与不适。

于是,紧紧粘住自己惟一的“安全岛屿”――妈妈

爱心医嘱:宇宇依恋过度是由于他接触面的狭窄造成的,因此,多带他走出家门,走进自然,走进孩子们中间,让他知道除了爸爸妈妈,除了家,外面还有一个精彩的世界;让他适应外面的世界,进而从外面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对于这一点,宇宇妈首先应当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要做到能够为孩子做出一些时间及经济上的牺牲。

当世面见得多了,宇宇这块“粘皮糖”便会自然失去粘劲。

小贴士:对于因接触面狭窄而造成孩子依恋过度的情形,家长们应当逐步拓宽孩子的接触面,比如可以先从增加孩子与平时较少接触的另一方爸爸或妈妈的接触,然后逐步过度到其他家庭成员,最后再到社会及自然环境。

如果操之过急,极易造成孩子对外界的恐惧心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入园的果果杀回了家      (病因:过度关爱)   口述:果果妈,公司职员,女儿果果4岁。

果果是我和先生在经过四处求医之后得来的孩子,所以,她一出生便成了我们全家的宝贝。

为了能让果果得到更好的照料,我在单位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一心一意在家里照看她。

这几年来,尝尽了做妈妈的艰辛,从果果开始添加辅食至今,她的每一口饭都是由我亲自喂给她;每天晚上睡觉前,只要她有兴趣,我就一直给她讲故事,陪她玩,直到她睡着;每个星期,我都会到街上去选最流行的童装给她穿;偶尔跟我上街时,我也总是抱着她……我所做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让女儿受一点点委屈。

终于到了果果入园的年龄,当我替她办完了入园手续,准备重新上班的时候,我发现我高兴得太早了:果果根本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她整天哭闹着要我。

没办法,我又开始了全职妈妈的生涯,我想一直在家陪她到上小学。

点评:果果妈妈的难分难离是缘于果果妈对她的过分关爱

从小到大,果果完全处于妈妈过度关爱的层层包裹之中,这种关爱使果果习惯了妈妈为她所做的一切,也几乎使她完全丧失了尝试服务自己的一切机会。

所以,当果果突然进入一个没有妈妈关爱的环境中的时候,她表现极度的不适和对妈妈无法割舍的依恋便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了。

爱心医嘱:解决果果依恋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果果妈最好将自己的爱藏起来一半。

果果妈平时应当让果果学会自己穿衣、洗诸如手绢等小物件,适当分配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以让她在服务自己与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

另外,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等形式,让她明白大人总会有大人的事、孩子总是要离开大人的道理。

果果的日常生活与幼儿园的生活接上了轨,她也会自然而然就会爱上幼儿园的。

小贴士:由于关爱过度引起的孩子依恋的情形,更多的是发生在专职在家看护孩子的爷爷奶奶们身上,隔代亲的老人们在育儿问题上,往往比年轻爸爸妈妈们更难掌握原则性,也更容易对孩子产生溺爱。

因此,将孩子托付给赋闲在家的老年人,可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哦。

在耐心询问盼儿妈之后,李教授告诉盼儿妈,盼儿依恋过度是由于她的溺爱所造成的。

在李教授的帮助之下,盼儿很快便摆脱了对妈妈过度依恋,现在,盼儿正巴望着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呢。

用不了几天,幼儿园里可又要多一位酷酷的小男生了!      小测试:你是一个易让宝宝依恋过度的妈咪吗?      1、 两岁的宝宝正在看动画片,这时,楼下有人在喊你,你会:   A、见宝宝看得正投入,便悄悄下楼去办事;(0分)   B、关掉电视,抱着宝宝一起来到楼下;(2分)   C、与宝宝说明情况,征求宝宝的意见,然后决定将他放在家里或一同带下楼。

(4分)   2、当你和婆婆吵架后,孝顺的丈夫去陪婆婆说话了,留下你和宝宝独自在家,这时,你会:   A、将宝宝扔在一边,伤心的大哭;(1分)   B、搂着宝宝,不停地“控诉”丈夫的狼心狗肺;(0分)   C、偷偷拭去眼角伤心的眼水,还和没事一样陪宝宝玩。

(4分)   3、如果你是一位幸福的全职太太,你在家里做的最多的事是:   A、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0分)   B、找一帮人到家里打麻将,借以消磨时光;(2分)   C、做完家务事后,带宝宝外出购物、游戏、结识朋友。

(4分)   4、你两岁半的宝宝开始学着自己用勺子吃饭,他将满桌子弄得都是饭粒,这时,你会:   A、随他自己去吃,待他吃完后再收拾桌子;(2分)   B、立即收缴他的餐具,并且由自己来喂TA吃;(0分)   C、过来指导他如何使用餐具,并且让他自己去实践。

(4分)   5、一向活泼乐观的宝宝突然生病了,他躺在病床上想要你在家里陪他,而你班上有许多工作要做,你会:   A、推掉工作,请假在家陪他半天;(4分)   B、跟宝宝说明情况,请求宝宝的谅解,在征得宝宝的同意后去上班;(2分)   C、不顾宝宝的哭闹,拿起包便去上班。

(0分)   6、宝宝跟着你去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宴会上有许多小朋友,而他却因为害羞而赖在你的怀里,这时,你会:   A、将他紧紧搂在怀里,整个宴会,他都跟你在一起;(0分)   B、带他走进孩子们中间,陪他一起玩;(2分)   C、物色一位大孩子,然后请这位大孩子带着他走进孩子们中间。

(4分)   测试结果:   1、17—24分:您是一位达观开明的妈妈,您的宝宝独立性很强,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您根本无须去考虑他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2、9—16分:您是一位较为理智的妈妈,只是偶尔也会感情用事,您的宝宝有时会出现粘人的情况,但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只需您的一点耐心即可解决问题。

3、0—8分:很遗憾地告诉您,在教育孩子方面,您是一个糟糕的妈妈,您的宝宝因为您的原因而变得过度依赖,迫切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建议您认真读读上文,以便及时找到对策。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