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机、庾信诗歌中的贰臣心态

摘 要:陆机庾信都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名显赫文采出众的有识之士,同有由南入北的屈辱经历,但相同的遭遇与不同的遇事态度决定着二人不同的为臣心态,即由南入北后的贰臣心态

本文通过对陆机庾信入北后的诗歌创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二人为臣心态不同,进一步揭示出影响二人贰臣心态不同的深层原因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陆机庾信贰臣心态   陆机(261——303),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出生于东吴的世家大族,十四岁为牙门将军,二十?q时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十年后踏上了入洛求官之路。

庾信(513——581),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出生贵族,从小出入梁朝的宫廷,其父为齐、梁时期著名的宫体诗人庾肩吾。

庾信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朝被西魏所灭,而他因为出众的文学成就,被强留在长安。

两个不同时期的人,却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即都出仕于使自己国家灭亡的国家。

贰臣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产生的特殊的群体,一般出现在改朝换代之际,他们先在前朝为官,然后又屈从于新朝,出仕他国总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贰臣心态,下面我们就陆机庾信入北后的诗歌来分析他们的贰臣心态,并且进一步探究影响他们贰臣心态的深层原因

一、行矣勉良图,使而修名立   陆机的诗被钟嵘列为上品,称其诗“才高词赡,举体华美”“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源泉也”①,因此陆机被世人成为“太康之英”。

徐公持先生认为:“陆机的诗歌佳作,以表现两方面内容为主,一是功名追求不能遂意时之忧思,一是在洛游宦中之孤独”②我们知道陆机诗歌创作的最大成就在句法和词藻两方面,但就内容而言,除了早期的一些唱和应酬之作,其余的都为仕宦道路上的不顺意和对故土亲人的思念。

一首《赴洛道中作》③表现了他排除千难万险也要为官立名的决心。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一方面是说从东吴去洛阳道路的艰难,另一方面暗示出为官道路和人生道路的艰险,诗人要想博取功名光耀门楣是需要走过一段很长很曲折的道路,可是即使这样,他也要排除万难,勇敢地踏上人生的征程,这样的功名心态就决定了他锐意进取的贰臣心态,虽然出仕他国,但仍然热衷政治,在动乱的时局中,没有因艰难和个人情感就放弃建立功业的机会。

二、故国从此去,子山不复还   庾信的诗歌创作,学者大多以出使西魏不返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歌文风清丽,多以应制之作为主,后期诗歌善用典故,内容多以思乡之情和屈身仕于北朝的痛苦为主。

其由南入北的经历,对北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将北方文风吸收进自己的创作,亡国之痛并未减弱,但文学创作却渐入佳境。

《乌夜啼》以一名女性的口吻诉说着听到乌夜啼所引起的离愁别绪,“讵不自?@长落泪,到头啼乌互夜啼”不禁让诗人触景生情闻声落泪。

《拟咏怀》④共二十七首,多写自己羁留他国不得南归的苦闷惆怅心情,诗歌中多用典故,以李陵、荆轲自比,表现出自己的无奈与悲伤。

庾信是强制被羁留他国郁郁不得归的文人,他因为较高的文学修养,在北朝受到了特殊的礼遇,但就是这些殊荣也留不住他对故土念念不忘的心。

据《北史?庾信传》载:“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并许还其旧国。

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

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⑤由此可见,因为出众的文学才能让他失去了一次南归的机会,至死都没回到故土。

陆机的锐意进取和庾信的低沉消极展现给我们两种完全相反的贰臣心态,一个是能回而不想回,一个是想回而不能回。

二人虽同在他国为臣,但陆机还可以与自己的家人朋友有交流的自由,庾信就只能看着自己的书信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一个人苦闷惆怅。

三、贰臣心态不同原因   上文中我们通过对陆机庾信入北后的诗歌分析,发现两人截然不同贰臣心态,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两人贰臣心态不同原因

1、主动博取功名和被动羁留异国   主观能动性决定着二人出仕他国的最初心态

陆机是吴国战败投降潜心学习十年后应皇命征诏赴洛阳求取功名,虽说是应诏出仕有被迫之意,但当时不应命者也颇多,因此陆机完全有机会不赴洛,他既然愿意出仕则说明赴洛求官符合他本人的意愿。

庾信是在出使西魏的过程中故国被西魏所灭而被强留他国,他的内心没有一点点准备就被羁留他国

因此,主动与否、有无准备造就了二人主观上最初的贰臣心态

2、文官武将的父祖差异   不同的家族背景和受教育程度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重要因素。

陆机庾信明显一个尚武一个崇文,而决定他们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

《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

祖逊,吴丞相。

父抗,吴大司马。

……以孙氏在吴,而祖、父世为将相,有大功于江表。

”⑥陆机世代为将相之才,从小就懂得在军事方面建功立业,且在其十四岁时就领父兵为牙门将,可见其军事能力之强。

相比之下,庾信则出生于书香门第,庾氏家族并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只安心于为臣的分内之事,故而两人在不同家族和祖、父的影响下会有明显不同贰臣心态

3、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   《晋书?陆机传》载:“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雷。

少有异才,文章冠世。

伏膺儒术,非礼不动”,他深厚的儒学修养来自于南方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他的政治行为。

自东汉开始,吴越之地就培养出了不少儒学大师,至三国时期,经学著作已相当丰富。

“服膺儒术”的主导思想必然主导他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态度,影响着他一生的政治追求。

到了南北朝时期,士人对政局和社会现实已不像陆机那样关心了,他们的命运取决于家门的阀阅而不是朝廷,因此,时局的动荡和皇权的更迭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所以,庾信更多的只是独自孤苦哀愁,并不投身于政治去改变现实博取功名

4、人物的内在性格差异   陆机庾信有着近似相同的人生经历,怀揣着不同心态为臣于他国,造成他们贰臣心态不同原因除了以上三点,相对内在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性格的差异。

陆机从小受到祖、父兵戎之战的影响,对战事和动乱有一种临危不惧的勇敢心态

庾信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和内在的胆量则逊于陆机,《北史?庾信传》载:“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

及景至,信及众先退。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兵临城下,自己作为守城主帅却先忙于逃命,性格中的软弱与胆小使庾信对建功立业无所希冀。

所以,勇敢坚毅和胆小软弱的性格差异也是影响他们贰臣心态不同的重要原因

陆机庾信相同的境遇,因为主观意愿、父祖影响、文化背景、内在性格等不同原因,致使一个锐意进取、一个消极低沉的贰臣心态,也进一步决定着其人生道路和最终结局。

参考文献   [1][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43页。

[2]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353—354页。

[3]《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49页。

[4]《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706页。

[5][唐]李延寿撰:《北史?庾信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793—2794页。

[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陆机传》,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67页。

作者简介   单晓芳(1991.10―),女,汉族,甘肃敦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