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金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肝经验拾萃

【摘要】 本文介绍名中医夏时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乙肝病因为湿热疫毒,病机为正虚邪恋,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并将清热解毒利湿,化瘀通络贯穿乙肝治疗始终,进一步阐述名中医的临床思维和用药特点。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治疗;名医经验;夏时金。

业师夏时金,系金堂县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金堂名医,四川省名中医,成都市首届十大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38 年,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尤擅长肝病、肺系疾病的诊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聆听教诲,获益颇多,今择老师辨治慢性乙肝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论病因,湿热疫毒为主因。

疫毒是指较六淫病邪致病更重,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病邪,在中医文献中,又有“戾气”、“异气”、“杂气”、“乖戾之气”等名称,祖国医学还认识到,疫毒并非一种,而是一“气”一病,如吴又可在《 温疫论》 中指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1]。这种一“气”自成一病的观点,与现代医学认为每种传染病必有其特异的病原体极为相似。因此,疫毒的实质就是现今引起各种传染病的特异因子,乙肝是由乙肝抗毒(HBV ) 经传染而发病乙肝病邪具有疫毒特性和致病特点,即传染性、流行性、症状相似。疫邪常与时令六淫病邪相兼为病,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与疫邪相合,侵入人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乙肝病程长,缠绵难愈,符合中医湿邪病性特点,故乙肝的病因为湿热疫毒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不但引起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其发病,还蛰伏于体内,通过饮食、肌肤或密切接触传染他人,致使他人发病。 因此,湿热疫毒感染应是导致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因素,治疗也应同中医治疗其他传染病一样,重视对病邪的消除。

乙肝发病原因界定为湿热疫毒,既与现代医学认为乙肝发病原因是感染乙肝病毒一致,更重要的是为运用清热解毒利湿祛邪药物治疗乙肝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中医治疗乙肝疗效

2 释病机为正虚邪恋,治疗总则为扶正祛邪

乙肝发病,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外因为感染湿热疫毒,内因为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如有的人感染乙肝病毒,能通过自身抗病能力彻底消除,并产生抗体。笔者曾对32 对长期生活在一起乙肝患者夫妇进行调查,夫妻同病者不足60%,这就是《 内经》 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而有的人感染了病毒,则成为病毒携带者或发病,并缠绵难愈或逐渐发展成肝硬化乃至肝癌,究其原因,乃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抗病力弱,即《 内经》 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木疏土,助脾运化,则脾土健运,脾土荣木,利其疏泄,则肝气条达,导致乙肝湿热疫毒,具有嗜肝特性,湿热疫毒无论从血液入肝,还是从消化道侵入肝脏,导致肝郁气滞,乘犯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水谷津液不归正化,变生内湿。因此,乙肝患者除有胁肋胀痛,性情变化等肝郁不舒症状外,每易出现脘腹胀闷,厌食油腻,恶心呕吐,便溏苔腻等脾虚湿盛症状,疫毒湿热之邪日久不愈,或内困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郁久而从火化,耗伤阴津,肝阴既亏,乙癸同源,肾阴亦虚,且肝脾受损,日久不愈,穷必及肾,亦会导致肾阴肾气不足,脾肾为先后天之本,性命之根,脾肾功能失常,正气亏虚,无力驱邪外出,湿热疫毒余邪难以清除,致缠绵难愈。久病入络,毒、瘀阻滞肝脉,便使病情复杂化、严重化,故正虚邪恋,是乙肝缠绵难愈的主要环节,而扶正祛邪则是治疗乙肝的基本大法。

3 吸取和运用现代医学先进技术。

老师认为,中医西医一样,共同肩负着保护人类健康的历史使命,中医重视“以人为本”,保护和增进现代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现代疾病,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当代中医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当代中医人不但要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临床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和吸收现代科学和现代临床医学的先进技术,要熟练掌握先进的诊断设备和诊疗技能,将其融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为我所用。如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B超、病检等,在乙肝的诊断和疗效评定中,都是应该采用的,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是中医治疗乙肝的客观需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但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因素。如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 、B超检查相同的病人,由于体质不同,发病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中医开出的处方可能不尽一致(但扶正祛邪治疗原则则是一致的),用现代循证医学金标准来检测中医具体方药的疗效,不但操作起来很难,而且也真正很难反应客观实际,但如果是中医治疗原则,治疗大法那绝对是经得起检验和重复的,运用现代医学标准来检测、评价中医疗效是值得商榷的。中医治疗乙肝疗效并不比西医差,为什么其疗效得不到有些西医同行认同,达成共识,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还与因为我们自己治好了病,只能用中医传统理论向人们阐述,当然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我们能用现代语言阐明这些机理,用现代语言说明为什么,如果我们当代中医人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但我们中医人自己认同,广大病员心悦诚服;也会与西医同道达成共识。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