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神知道的世界结篇_元结《七不如篇》解读

关键词:元结 散文不如   摘 要: 元结是从盛唐到中唐文坛上一个重要的过渡人物,他的诗和文,分别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和古文运动的先声。

尤其是他的散文思想鲜明,构思别致,比喻新奇,风格古朴,很受赞扬。

但惜乎历来研究者寥寥,具体的文本赏析更少,今笔者试析其《七不如篇》,以见元结对散体文的贡献及《七不如篇》中彰显的独特思想价值,以期引玉。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 洞,因号猗 子。

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

天宝年间进士。

曾参加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

后任道州刺史。

为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受到杜甫推崇。

元结散文亦多涉及时政,思想鲜明,语言简洁,风格古朴,开启了之后“古文运动”的先声。

但惜乎历来研究者寥寥,具体的文本解读更少,以至于元结许多有价值的散文还有待发掘研究。

元结散文,不同流俗,特别是其杂文体散文,值得重视。

众所周知,天宝中期以后至贞元中韩愈登上文坛以前这段时间,文章由骈而散的转变,已成不可阻挡之势。

元结、李华、萧颖士和接着而来的独孤及、梁肃、陆贽、权德舆、柳冕等人,在创作实践中差不多已经为韩、柳的文体文风改革准备了相当充分的基础。

”②尤其是元结的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像,逼真生动,发人深省。

现以《七不如篇》为例,先看原文:   七不如篇   元子常自愧不如孩孺,不如宵寐,又不如病,又不如醉。

有思虑不如静而闲,有喜爱不如忘其情。

及其甚也,不如草木

此意多显于元子者,或曰,订如是,不如不如也。

不如如者至于此乎。

元子于是系之于人事, 之于此喻。

始为七不如

不如之义始极也。

第一   元子以为人之毒也,毒于乡,毒于国,毒于鸟兽,毒于草木不如毒其形,毒其命,毒其姻戚,毒其家族者尔。

於戏。

可颂也乎哉。

毒有甚焉,何如

第二   元子以为人之媚也,媚于时,媚于君,媚于朋友,媚于乡县,不如媚于媚于室,媚于市肆,媚于道路者尔。

於戏。

可颂也乎哉。

媚有甚焉,何如

第三   元子以为人之诈也,诈于忠,诈于信,诈于仁义,诈于正直,不如诈于愚,诈于弱,诈于贫贱,诈于退让者尔。

於戏。

可颂也乎哉。

诈有甚焉,何如

第四   元子以为人之惑也,惑于邪,惑于佞,惑于奸恶,惑于凶暴,不如惑于狂,惑于诞,惑于玩弄,惑于谐戏者尔。

於戏。

可颂也乎哉。

惑有甚焉,何如

第五   元子以为人之贪也,贪于权,贪于位,贪于取求,贪于聚积,不如贪于德,贪于道,贪于闲和,贪于静顺者尔。

於戏。

可颂也乎哉。

贪有甚焉,何如

第六   元子以为人之溺也,溺于声,溺于色,溺于圆曲,溺于妖妄,不如溺于仁,溺于让,溺于方直,溺于忠信者尔。

於戏。

可颂也乎哉。

溺有甚焉,何如

第七   元子以为人之忍也,忍于毒,忍于媚,忍于诈惑,忍于贪溺,不如忍于贫,忍于苦,忍于弃污,忍于病废者尔。

於戏。

可颂也乎哉。

忍有甚焉,何如

③   这篇《七不如》开篇总提,叙其写“七不如”之意,可分为三层来理解:第一层至“不如草木”,写元子自愧不如孩孺、宵寐、病、醉、静闲、忘情及至草木;第二层至“不如如者至于此乎”,是过渡层,设有人劝慰,为下文敷衍开来做铺垫;第三层紧承上层,写自己将“不如”之意引于人事,为下文“七不如”开篇张目。

第一层中“宵寐”一词略显生僻,指夜眠,夜梦。

关于此词,还有一段小笑话:欧阳修受命和宋祁一起编写《新唐书》。

宋祁写文章时喜欢用古怪字句,欧阳修对他的文风不满意,但又不好批评他,于是想了一个办法。

他在自己门上写了一副对联,联语是:“宵寐匪祯,札闼洪庥。

”写好后就请宋祁来欣赏。

宋祁看了不解其意,就问欧阳修写的是什么意思。

欧阳修笑了笑说:“这还不懂?不就是‘夜梦不详,出门大吉’嘛!”由此也可见元结散文有时过分追求古奥醇朴,此风对中晚唐怪僻之风的流行有一定影响。

总之,这层先写元结自愧不如孩童无忧无虑,不如夜眠者浑然不觉,不如患病者委顺妥协,不如醉酒者无拘无束,后来就直接写不如静闲,不如忘情,及至于不如草木

在逻辑上呈递进关系,步步推进,由人至物,由浅入深。

元结是现实清醒的思考者,正因其清醒,才有苦恼,有痛苦,以至于认为人不如草木

“人不如木”这种思想早在诗经时代就出现了。

《诗经•桧风》篇中《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

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

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

乐子之无室。

”苌楚正因其是无心之物,故能夭沃茂盛,而人则有身为患,有思为劳,有待为烦,形役神劳,故睹草木而生羡。

现实中的元结思虑多,情感丰富,他曾在《系乐府•寿翁兴》中感谓“忘情学草木”,同此意相通。

正文“七不如”,成为自然的七个独立段落,紧承上文而来,这是元结的“愤世”之言,也是元结的“忧世”之言。

全篇抓住七个字“毒”、“媚”、“诈”、“惑”、“贪”、“溺”、“忍”来写,通过正反两种行为思想的对比及每则后的简略评判来表现作者的价值取向。

首则“毒”字,是会意字,从屮(象草木初生),毒声,本指毒草滋生,之后引申为毒物、祸害、苦痛、伤害、怨恨等义。

结合语境此处可以理解为“痛恨、怨恨”。

元结之后的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此处“毒”即作“痛恨、怨恨”讲。

在这则里,元结认为若“毒”有可颂,那么可颂之“毒”不在怨天怨地,怨国怨乡,怨鸟兽草木,而应内求于己,怨身怨命,反映了“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儒者之风。

二则“媚”,作“巴结、有意讨好”解。

在这则里,元结批评了追逐流俗,媚世、媚君、媚友、媚于上者的世风,而赞扬了“媚”于 、室、市肆、道路之举,在“不如”之后,“媚”已是贬词褒用,指的是一个人在下层劳动场所,在家室中,在群氓所聚之处以及行道中皆本真做人,和谐处世,亲切对待普通人、下等人等。

元结提出了可颂的“媚”,不是针对尊者、贵者、亲近者以及流俗时尚,而是卑贱者,是普通人,是日常的生活环境,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平民思想了。

三则“诈”,作“假装”解。

这则,元结批评了伪忠、伪信、伪仁义、伪正直,而认为可颂之“诈”应当是一种大智若愚之不愚之愚,至柔为刚之不弱之弱、简单生活、低调做人之不贫贱之贫贱,不争而莫能与之争之不争之争。

体现了一种“上善若水,善处下端”、“大道无道,大道至简”的道家思想

四则“惑”,有“疑惑、迷惑、使迷惑”意。

为奸邪所惑,为奸佞所惑,为奸恶所惑,为凶暴所惑,还真不如惑于狂,惑于诞,惑于玩弄,惑于嬉戏,因而元结讲,若“惑”有可颂,那无辜之惑才是可以谅解,甚而可颂之“惑”。

“邪”、“佞”、“奸”、“恶”、“凶暴”是社会的毒瘤,而“狂”、“诞”、“玩弄”、“谐戏”者却往往是时代的先知,现实的清醒思考者。

孔夫子也曾惑于楚狂、谐戏于东门,得“丧家之狗”之称而戚戚于心。

因而此“惑”可颂,常人何如?   五则“贪”,六则“溺”,七则“忍”较为好解,读来意思清楚明白。

这三则紧承前五则,明白指出了人若要“贪”,就应贪德、贪道、贪闲和、贪静顺;人若有“溺”,就应当溺仁、溺让、溺方直、溺忠信;人若当“忍”,则应忍贫、忍苦、忍弃污、忍病废等。

这完全是劝人按照儒家的道德修养自己,这有利于促进人类善良本性和道德观念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谐,这样的“贪”、“溺”、“忍”当然不是坏事,而会给人以高尚与慧悟之启迪。

再从结构上来看,《七不如篇》呈总分式安排。

开篇总起全文,引出“不如”之意,之后以七则分述,回环照顾开篇,从七个方面来详解“不如”;分述部分七则,以七字领起,每则结构相似,各则皆以“元子以为人之……不如……”为标志,将每则分为两重意思,前后互相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作者的价值取向。

对比之后,每则最后都是感叹――设问――再感叹――反问式肯定来表达,在整齐对称之外,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了文章写得一泻无余,也为行文增加了一唱三叹的情韵。

总的来看,“七不如篇”是元结思想的真切表露,行文之简洁,实为前此唐人同类说理文章中所仅见。

他在用极少的文字,把两种完全相反的思想行为拉到了一起,加以对比,对趋竞贪佞者施加抨击,而劝人按照儒家的道德修养自己。

当然,文中对草木无知的羡慕,强调人生的不争,顺静等都可见出元结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但是,在元结身上,主要还是儒家的积极用世思想

元结是一位富于正义感、关心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的政治家。

他在就任道州刺史任上,实行救困苏民之政,甘冒抗命之罪,蠲免百姓的赋税和市杂物十三万缗,又奏免租庸十余万缗。

这些都决定了元结的作品有强烈的现实性。

反映在诗歌上,质直朴素,是纪实传统;反映在文学观念上,是为政治教化服务;体现在散文上,就是直抒胸臆,托物讥讽,具有揭破人间诈伪、鞭挞黑暗现实的战斗功能。

刘熙载《艺概》说:“其所著《出规》,意存乎有为;《处规》意存乎有守;至《七不如》七篇虽若愤世太深,而忧世正复甚挚。

”④确为知言。

(责任编辑:古卫红)      本文为渭南师院科研基金项目,编号为:08YKF005      作者简介:蔡静波,文学博士,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① 《辞海》(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②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1页。

③ 董浩等编《全唐文》卷四(卷三八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93页—第3894页。

④ 刘熙载撰《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页。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