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邵萍的言与行

“好的幼儿教师,必定是爱孩子的。”。

1983年9月,吴邵萍作为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一名新教师,踏上幼教事业的舞台。刚踏上工作岗位,吴邵萍就给自己的幼教生涯定下了“爱”的基调。当时,班土有一名叫时凯的小朋友,因年龄小,每天哭着不肯上幼儿园,睡午觉时经常被噩梦惊醒。吴邵萍就像慈母一样,每天早上从家长手中热情地抱过孩子,和他一起做游戏增进感情。时凯梦醒时常常哭,她就长时间地抱着他在园内转悠,尽管胳膊很酸,但她从不厌烦,直到孩子再次入睡。就这样整整过了一个月。时凯终于能愉快地入园了。

“好的幼儿教师,必定是爱孩子的。”吴邵萍时常对年轻的同行这样说,这也正是她从教27年的切身体会。

幼儿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家长和社会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学前教育误认为是知识教育,而忽略培育思维和情感的重要性。”吴邵萍说,“幼儿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情。”在吴邵萍的带领下,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从幼儿主体发展需要出发。向幼儿开放最大的发展空间。

每次与孩子说话,吴邵萍总是蹲下去,从来也不拿手指指着孩子,永远都是柔声细语、嘴角含笑,永远都是“请”的姿态,永远都与幼儿保持平等。拿书给心情低落的幼儿,要选择不规则图形的,这样可以引起他的注意:与孩子相处时,永远是肯定和赞扬的状态……诸如此类的细节,吴邵萍每时每刻都在身体力行着。

“锄儿的一点一滴,都是我的研究对象。”小孩子哭或者笑的原因往往很简单,因“妈妈走的时候,没有跟宝宝说再见”而哭,因“塑料纸花在阳光下五光十色”而笑,对于这些细节幼儿教师必须关注,吴邵萍说:“幼儿教育就是细节教育。幼儿的一点一滴,都是我的研究对象。”。

很多听过吴邵萍讲座的人都会感慨:“没想到,孩子普普通通的跌一跤,都会成为幼教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对象。”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一直是吴邵萍追求的目标。

“不断学习,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幼儿教育。”。

为了构建自己的研究体系,吴邵萍27年来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她自理了近万元的学费,平时抓紧点滴时间,经常翻阅各种报刊,每季读完1到2本理论书籍。

同时,吴邵萍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科学探索,醉心于课题研究。从“八五”到“十一五”期间,她参与或独立主持了很多国家级,江苏省重点研究课题,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陆续出版了研究成果《开放性课程在行动》等专著,主编了《托班课程》等书籍。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为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支持,对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就是让工作更轻松。”一直以来,吴邵萍就是以这样的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对她来说,学习研究不是工作的负担,而是让工作更为轻松的“法宝”。

“请我的老师们去(讲学)吧,舞台应该更多地留给园里的年轻老师。”。

在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有一个独特的“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几乎每周都会有两位南师大教授来园里老师互动,听老师讲课,然后讨论课堂细节,逐个分析解读。每一次教研课结束以后。吴园长会带领大家和专家互动,让年轻教师和专家面对面的对话。她常常说:“我的水平有限,但是我可以提供机会让你们和全国最有名的教授对话,让教授提升你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吴邵萍经常被邀请去全国上示范课。但渐渐地,再有人邀请她时,她都婉言谢绝,“请我的老师们去吧,舞台应该更多地留给园里的年轻老师。”在吴邵萍的悉心栽培下,许多老师都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安东 摘编)。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