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汤在治疗胃脘痛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分析柴胡疏肝汤在治疗胃脘痛中的应用。

方法 方剂组成:柴胡、白芍、香附、陈皮、川芎、枳壳、甘草。

通过疏通肝气调畅气机,而使胃气和降,并配合饮食及情志调节,治疗2—3周。

结果 经以治疗胃脘痛患者100例,疼痛均缓解。

减轻及消失。

结论 胃脘痛中医内科学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胃阴亏虚,脾胃虚寒等证型。

但大多数要从肝论治,调肝要结合和胃,和胃又必须结合调肝,并以疏肝和胃法的柴胡疏肝汤加减为基本方。

调畅肝胃气机,以复其脾胃之升降,以达治疗肝安之功。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疏肝和胃;治疗胃脘痛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00—02   疏肝和胃法属八法中的和解法。

即是通过疏通肝气调畅气机,而使胃气和降的一种方法。

我院名老中医孙然馥老师从医40余年,在应用疏肝和胃法治疗胃脘痛方法有独特的经验,现将学习和运用这一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如《素问.六元正经大论篇》“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指出了胃脘痛的部位。

《灵枢.厥痛篇》曾谈到“心痛腹满”是“胃心痛,而“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居胸中,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脘痛有区别。

肝气犯胃胃脘痛,虽可功痛连肋,但以胃脘部疼痛为主,故两者可以区别。

1 病因病机   胃脘痛其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通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

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影响气机的通畅。

三者互为影响,互为因果,而十分重视肝对人体气机调畅作用,突出强调“后天脾胃难离肝”,肝胃之气本相通。

一荣俱荣,一伤则俱伤。

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胃脘痛的病因虽有多方面,但主要与以下两方面关系密切:①情志因素:情志伤肝,以致肝乘土犯胃,其一为“木不疏土”,由于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脾胃升降不利,出现胃脘胀闷而痛;其二:“木旺克土”由于精神刺激,导致肝气太过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出现胸胁胃脘功痛。

饮食因素:由于过食肥甘辛酸,或饮食不节,即致湿热内郁,脾胃气滞壅滞,不通则痛:多食生冷寒凉,饥饱无常,以致伤及脾胃脾胃阳虚,寒湿内生,气滞不利而痛;多食生冷寒凉,饥饱无常,以致伤及脾胃脾胃阳虚,寒湿内生,气滞不利而痛,盖肝气之疏,也赖于脾胃之升降而畅达,故饮食损伤脾胃,又可导致肝气失调,而肝气失调又反过来乘土犯胃

一为“土壅木郁”脾胃气机壅致,妨碍肝气之升散。

胆火之下降,以致肝气郁结,肝郁又克脾犯胃,而加重胃脘痛;二为“土虚木贼”脾胃之阳受损,不能散精于肝,肝少滋荣,亦致肝木乘克脾胃,而加重胃脘痛。

综上所述,胃脘痛的病因虽情志因素和饮食因素的不同。

但其发病机理有相同之处,即肝胃气机失调,均涉及到肝,并成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奠定了胃脘痛以疏肝和胃治疗的病理基本。

2 治疗方法   柴胡疏肝汤加减,方剂组成:柴胡10g,枳壳10g,川芎10g,香附15g,白芍10g,甘草10g,郁金10g,乌药10g,川楝子10g,黄芩10g,陈皮10g,党参15g,升麻10g,黄芪15g,例1:患者,女,51岁,家务。

症见胃脘胀满,攻痛连肋2个月余,伴有嗳气,反酸,无黑便及规律性疼痛等。

查:表情淡漠,面色晦暗,舌质紫,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

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有散在的出血点伴胆汁反流。

镜下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痛。

证属肝气犯胃治疗以舒肝理气为主,基本方不变,方剂水煎服,再配合口服奥美拉唑20mg日两次饭前口服。

3剂服后症状减轻,但仍有嗳气,腹胀。

前方减乌药,加砂仁15g,旋复花15g,大腹皮20g,余药同前,再服三剂。

三诊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原方不变,再服5剂,诸症消失。

例2:患者男,38岁,司机,症见胃脘灼热而痛月余,得冷则舒,犯吐酸水,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结。

查:神情气粗,口臭面赤,舌质偏红,苔黄微腻,脉弦数。

胃镜检查所见:胃窦黏膜见充血水肿及片状糜烂,并见大量黄绿色粘液。

镜下诊断为糜烂性胃炎伴胆汁返流。

中医诊断为:胃脘痛。

证属肝胃郁热,由于肝气郁结化热,加之嗜酒辛辣,以致邪热犯胃逆而上冲所致,治宜疏肝邪热和胃,治疗基本方:去香附川芎,枳壳,加生牡蛎15g,瓦楞子15g,乌贼骨15g,山栀子15g,黄连15g,吴萸5g,配合口服泮托拉唑40mg日一片,饭前口服。

服药七付自觉疼痛等症明显减轻。

二诊原方加白芨15g,乳香10g,没药10g,再进10剂,并嘱其忌烟酒,少食辛辣等刺激食品,并要饮食有节,起居有时,连服一个半月,再行胃镜检查,一切正常。

3 讨 论   疏肝和胃,调畅气机,是胃脘痛的基本治则。

但理气应避刚燥注意肝脏的升降润燥之性。

因“肝气宜升,胆火宜降”“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故柴胡升肝脾,黄芹,川楝子,郁金降胆胃,以复其脏腑之升降。

由于脾气不升,影响肝气之升散,则用党参,黄芪,升麻,通过升提中气来升达肝气,胃喜润而恶燥,肝体阴而用阳,病则易化燥伤阴。

所以孙老说:“用药避则燥”。

因此柴胡疏肝汤取性平之柴胡,微凉之郁金性寒之川楝子,微温之乌药,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而不用辛温香燥之品。

如檀香,砂仁,法夏,木香之类。

因辛温香燥之品,虽能收到暂时止痛之效,但久则病情反而加重。

饮食方面,也要忌油炸煎炒等燥热之物。

以免积热燥胃。

基于胃脘痛存在肝胃气机失调之一,基本病机的认识,在治疗上孙老力主“理脾胃疏肝木”强调调肝要结合和胃,和胃又必须调肝”.坚持胃脘病从肝论治,不论何种证型的胃脘痛,在治疗的同时,均予治肝并以疏肝和胃法的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为基本方。

调畅肝胃气机

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主药。

配枳壳一升一降,川芎为血中气药。

一为气中血药,和血调气,使气血通畅,通则不痛。

乌药川楝子为伍,疏肝降胃,顺气而止痛。

黄芩性虽苦寒,但与性温之乌药相配,能避寒凉之性而取苦降之用,以降胃气。

丹参,郁金,活血通络而调气。

综观全方从调畅肝胃气机入手,以复其脾胃之升降,从而达到治肝安胃之功。

参考文献   [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发之,属病胃脘当心而痛.   [2]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肝气宜升,胆火宜降.   [3] 叶天士.著临证指南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