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孔府档案文献的历代优渥孔子后裔

王淑臣。

【摘要】历代王朝都尊崇孔子优渥孔子后裔,在曲阜修建了“千年第一家”的孔府衍圣公府)。孔府世袭罔替,拥有不随封建王朝更迭而衰落的特殊地位,大量珍贵的档案史料得以长期保存,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收藏时间最长、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私家档案。《孔府檔案》始于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止于1948年,数量达近万卷,约25.8万多件。档案文献中记载了历代王朝登基、建储、巡幸、临雍、告庙配天、庆典朝贺等皇室大事和典籍制度,组织坛庙祭祀、司法、军务等国家政事,以及奏档、京报邸抄、公文簿册等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及大量历代王朝对孔子后裔的封赐内容。从中我们既看到历代统治者为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对待孔子后裔极尽恩宠和优渥,也应认识到封建时代的孔子后裔为维护贵族地位主动奉迎封建政权。

【关键词】孔子后裔 孔府档案 档案文献。

孔府档案》文种繁多,内容丰富,其中, 以宗族、袭封、祀典类档案最具特色,经济类档案数量最多。而最能体现当政者恩宠、优渥孔子后裔的则从袭封、宫廷、祀典、宗族、财务等方面体现,归纳起来应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袭封宫廷类档案体现尊孔优裔。

历代王朝为强化国家思想和象征的需要纷纷尊孔崇儒,不断对孔子追谥加封(至清初被推崇为“万世师表”),对孔氏嫡裔也不断封官赐爵。孔子后裔在汉魏被册封为褒成侯、褒尊侯、宗圣侯,晋宋封为奉圣亭侯,后魏封为崇圣侯,北齐封为恭圣侯,后周、隋并封邹国公,唐初封为褒圣侯,开元中封为文宣公(《孔府档案》4999卷)。宋至和元年,改封文宣公为衍圣公,代表国家履行阙里孔庙祭祀的义务。自四十六代孙宗愿始,衍圣公世袭罔替(张维华等:《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三册,齐鲁书社,1981 年版,第 152 页)。“衍圣公”这一封号一直延袭到1935年,历时880年。乾隆时,以四十四代孙陵庙主、进士孔宜为兖州曲阜县主薄。太平兴国时,诏免文宣公家租税。袁世凯称帝后,诏令孔令贻“著仍袭封衍圣公,并加郡王衔”。在封官进爵的同时,朝廷为孔子嫡孙建成衙署,拨给食邑,扶持其宗族发展成为拥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特权、历史最悠久的贵族世家。通过赐封孔子后裔彰显尊崇孔子儒学优渥孔子后裔的有关史料,在《孔府档案》中多有记载。

孔府档案》中也记载了许多有关表笺奏章、朝会纪实、来往公文等有关宫廷政治方面的内容。尤其明清政府为维护封建统治,对孔子后裔更是“恩渥备加”:衍圣公可定期朝觐,专折奏事,与朝廷及各级官吏保持着密切关系。如《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咨请礼部依例题授子兴燮二品冠服》的奏折中,就记述了衍圣公孔胤植奏请礼部为长子孔兴燮题授二品冠服一事。对衍圣公承爵人的嫡出长子授予二品冠服,次子世袭五经博士,是朝廷对衍圣公后裔的优礼。

二、孔子祀典类档案彰显敬孔优裔。

朝廷赐封衍圣公的第一项职责,便是祭祀孔子。《孔府档案》中记载了不少帝王或亲至阙里庙堂祭祀,或遣派官员致祭,并给赐供器、匾联等尊崇孔子、崇尚儒学的内容。自西汉高祖“以大牢祠孔子”始,帝王祭孔逐渐形成惯例,后有东汉光武帝派大司空祭孔子,东汉明帝开祀孔子弟子之例,至清高宗1700余年间,就有12位皇帝亲诣曲阜阙里祭祀孔子,其它派员祭祀更是络绎不绝。历朝在祭孔时,都赐给孔府祭田,赐田情况在《阙里文献考》中有详细的记载。孔府管家孔令?曾说道“历代帝王封赠孔氏奉祀祭田,共大顷三千六百顷”(《孔府档案》8115 卷)。

自汉代以来尊孔、祀孔,在规模、重视程度上一代胜过一代,究其原因在于孔子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在于它更加适应中国传统社会、更加有利于社会治理。正如元代曹元用所言:“孔子之教非帝王之政不能及远,帝王之政非孔子之教不能善俗。教不能及远,无损于道。政不能善俗,必危其国。”这也是历代孔子儒学的认识、理解而愈加深刻而得以更加尊孔崇儒、优礼孔子后裔的原由。

三、宗族财务类档案所见崇儒优裔。

随着历代王朝对孔子后裔的赏赐和扶持,孔氏宗族延续两千余年,形成了一个庞大家族,发展成“五位、二十派、六十户”枝脉完整的族系,孔府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孔家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孔府保存孔氏宗谱近 400 部(孔府档案,789~1267、6616~6630、8156~8268 卷),其它如孔氏族长等职官和纂修家谱,宗法族规、家族事务、优免孔氏差徭赋税等在《孔府档案》中也有详细记载。

孔府档案》中祀田类、租税类和财务类档案详实地记录了历代统治者在经济上对孔子后裔的恩宠赏赐以及孔府自身的经济活动,像汉元帝封爵赐邑,宋时始赐田地,明、清相沿,使得衍圣公府拥有大量田产,鼎盛时占地多达百余万亩,庙户、佃雇、人役达数万人,大量的田产和户人,为孔府提供了数额巨大的租税收入,这也是衍圣公“尊荣门第”的经济基础。

四、其它方面类档案显现优渥圣裔。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仅是历代统治者优渥孔子后裔的较突出事例,可以说,由于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普世性、合理性,历代当政者为维护政权统治,加强社会治理,对孔子儒学尊崇,对圣人后裔优渥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族等全方位的,这在《孔府档案》中也处处体现。如清时山东巡抚方大猷在给顺治皇帝上的奏折中就详列历朝恩典,包括爵位、曲阜知县、四氏学、家长和林庙举事、至圣庙执事官、优免差徭、科举特权等,(见孙健,孔繁银著《孔府档案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 20——21 页)顺治皇帝慷慨回复:“先圣为世道统之宗,礼当崇祀,昭朝廷尊师重道之意,这本内所开各款,具应相沿期于优渥,以成盛典。着该部查照,一体饬行。”(孙健,孔繁银:《孔府档案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 21 页)可说优渥圣裔体现的淋漓尽致。

总之,历代王朝通过种种方式尊孔崇儒、优礼衍圣公孔子后裔,使孔府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贵族庄园,其完善保存的文书档案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资源。孔府档案文献中较好地保存了儒学的基本思想、文化形态,在保持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地位的同时,也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当然,封建统治者在利用儒家思想维护其统治,不断优渥孔子后裔的同时,孔子后裔也不断迎合,传承下来的儒家思想和文化既有精髓,当然也有糟粕,我们应合理地选择继承和发扬。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