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麦田恶性杂草发生现状与防治策略

作者:亢欢虎 袁宝凤 刘雅宁   摘要介绍了宝鸡地区小麦田恶性杂草的种群分布及危害现状,分析了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策略,以期为控制麦田恶性杂草大面积发生流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麦田恶性杂草;种群分布;危害现状;发生原因;防治策略;陕西宝鸡      宝鸡市常年种植小麦20万hm2左右,分布在山、川、塬不同地域。

每年麦田化学除草面积达16万hm2左右。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改变、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长期使用单一化学除草剂,导致麦田杂草种类群落发生变化,恶性杂草种类越来越多,发生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日益严重,大大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麦田杂草优势种群分布   据2008年5月调查,宝鸡市节节麦全市发生3.1万hm2,平均严重度0.21,主要分布陇县岐山、凤翔、扶风眉县陈仓

野燕麦全市发生2.1万hm2,平均严重度0.10,主要分布扶风眉县陈仓岐山千阳陇县

播娘蒿全市发生14万hm2,平均严重度1.4,主要分布在凤翔、千阳陇县陈仓岐山眉县扶风、金台、渭滨、凤县、麟游。

看麦娘全市发生7 000 hm2,平均严重度0.01,主要分布扶风眉县陈仓千阳陇县、凤县。

多花黑麦草全市发生6 000 hm2,平均严重度0.01,主要分布千阳陇县、凤翔、陈仓眉县、麟游、金台、渭滨、岐山扶风

蜡烛草全市发生5 000 hm2,平均严重度0.009,主要分布扶风眉县陈仓岐山、凤翔。

其他阔叶性杂草(猪殃殃、婆婆纳、麦家公、刺儿菜、繁缕)全市发生13.3万hm2,平均严重度5.2,全市均有分布[1]。

2危害现状   通过麦田化学除草工作的开展,总体麦田杂草密度和发生面积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过去以播娘蒿、野燕麦为主的麦田杂草优势种群的现状逐步改变,特别是近3年来麦田以节节麦、多花黑麦草、牧草等为主的恶性杂草宝鸡市不少县(区)呈现快速扩散蔓延趋势。

处于山区的陇县,5年前几乎见不到节节麦,2008年全县已发生4 533 hm2,占该县麦田总面积的25.7%,平均密度为10.8株/m2,最严重的城关镇晁家坡为178株/m2。

节节麦主要集中在扶风岐山、凤翔、陈仓眉县千阳陇县的川塬灌区,而且都在小麦良种统供区内。

野燕麦多发生在宝鸡峡灌区的川塬水浇地。

3发生原因   一是节节麦、野燕麦等恶性杂草发生均与引种、调种有直接关系,发生范围扩展,程度加重,随着小麦良种面积的扩大和连续种植而加剧[2]。

二是恶性杂草适应性强,种子繁殖率高,种子落入土壤中自我保护能力特强,条件不适宜,当年不发芽、不出苗。

深层的杂草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在土壤中可存活3~5年。

三是禾本科杂草与小麦在幼苗期较难辨认,未引起农民群众重视,只注重阔叶性杂草的防除,忽略了禾本科杂草的防除。

四是禾本科杂草麦田化除成本相对较高,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品种价位,平均为75元/hm2以上,而防除阔叶性杂草农药成本在15~30元/hm2。

五是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深翻土壤的成本增加,导致土壤深翻面积逐年减少,为遗落在土壤中的禾本科杂草种子发芽、出苗提供了有利条件[3]。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