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

【摘要】作者认为治疗高血压,除了关注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以及对各种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外,我们还应高度重视潜在的不良反应,如心脏抑制、代谢异常、肾脏损害、性功能障碍等。对不良反应采取预防策略,遵循小剂量联合用药原则,同时监测患者心电图、血清钾、血肌酐、血糖、血酯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关键词】降压药不良反应预防策略 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除了关注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以及对各种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外,我们还要高度重视下列潜在的不良反应,避免因不良反应增加心血管事件。 1 心脏抑制 该不良反应主要见于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单用或联用时,β受体阻滞剂具有潜在的负性变时变力作用,临床上若用量不当,极易发生传导阻滞。因此应采用低剂量起始逐渐缓慢增加剂量,长期应用还要避免骤然停药,以防血压反跳发生“停药综合征”[1]。CCB会减弱心肌收缩力,还作用于窦房结房室交界的钙通道,导致心率减慢和房室传导阻滞。另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压,会导致冠脉供血不足,并作用于醛固酮而影响心肌钾自体稳定和电生理作用,从而引起Ⅱ度窦房传导阻滞

2 代谢异常 利尿剂及一些含利尿剂成分的复方制剂易致低血钾。高血压患者使用利尿剂导致低血钾可使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增高,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保钾利尿剂,特别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ACEI会导致高血钾。因此,对于服用ACEI和/或螺旋内酯的患者,应密切注意血钾变化,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肾功能已衰退[1]。此外,抗高血压药物代谢的不良影响还涉及血脂、血钠、血糖、血尿酸等物质代谢,主要见于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 3 肾脏损害 高血压患者的肾脏小动脉常处于收缩状态,肾血管阻力增高,这是导致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2]。因此,引起肾小动脉收缩的降压药,皆不宜应用。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是高血压并糖尿病肾病或肾损害的首选药物,但是当患者肾功能不全较重时,ACEI或ARB会因为阻断醛固酮而引起高血钾,因此要慎用。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