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代练和以赛代练_以赛带练与以赛代练的浅析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6—000—01      摘要以赛带练以赛代练这两种训练方法,从训练学的角度来看,二者各有所长。

文章从二者文字意义上入手,具体分析了两种训练方法,分析证明:两种训练方法在不同的时机都发挥着促进训练和提高成绩的作用。

关键词以赛带练以赛代练   一、以赛带练以赛代练的字意辩异   以赛带练以赛代练二者之间只有一字之差,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到:“带”有携带、带动之意;“代”有替代、代表之意。

因此,“以赛带练”就可以理解为比赛带动训练;而“以赛代练”就可以理解为以比赛代替训练之意。

比赛训练法是运动训练方法之一,二者都牵系到“训练”这个概念,因此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上讲,应该认为二者是实施比赛训练法两种不同的途径。

二、以赛带练以赛代练的比较分析   既然将二者定位于实施比赛训练法的两种不同途径,从字意上我们已经看出了二者的区别,但要真正从训练学的角度去比较分析,我们还要对另外一个“赛”字进行分析。

这里所指的“赛”是指各种形式的比赛

根据比赛的性质,可以将比赛分为教学性的比赛、模拟性的比赛、检查性的比赛和适应性的比赛

因此在实施比赛训练法时,应根据不同的现实训练情况来决定是采取以赛带练或是以赛代练的实现途径。

(一)有关以赛带练比赛训练法分析   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极其艰苦而且长期、系统和科学的训练过程,它要求运动员、教练员必须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

但取得运动成绩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所以教练员、运动员要采取多种途径来实现训练目的。

传统的训练理论是建立在“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的基础上,即:体能+专项技术=运动成绩,人们称为“二元理论”。

当在这种训练理论指导下的训练效果不明显时,“以赛带练”的方法在这时产生了。

传统的训练理论只涉及到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而忽视了心理训练

实践证明:仅靠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经常进行认真系统的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而“以赛带练”的方法提出,正好解决了这一不足。

采用“以赛带练”的方法,通过运动员参加一些教学性、检查性的比赛,不仅提高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发挥出良好的竞技能力提供了保证,而且为枯燥无味的训练过程注入了活力,激发了运动员参加刻苦训练的热情,也为训练过程的继续提供了保证。

因此在艰苦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不妨穿插一些对抗性、让先性教学比赛,以及以检查训练效果为目的的检查性比赛,从而以一定性质的比赛带动我们整个训练过程的顺利进行。

这种方法在以提高运动员的兴趣、激情的训练过程中更加实用些。

(二)有关以赛代练比赛训练法分析   在我国,长期以来训练队采取的是以练为主的训练模式,该模式训练周期长、比赛交流少、训练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赛练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

这种情况在田径界曾经比较明显。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田径成绩也曾达到世界级水平,但在每次参加国际级大赛时,却往往取不得好的成绩

经过长期的论证和考查发现,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大赛经验,不具备与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运动员同场竞技的胆识,而且经受不住频繁的大赛对心理和生理的考验。

因此要通过实际大赛来磨练运动员的胆识、经验、承受能力,进而将其调整到最佳状态,参加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以赛代练,势在必行,比赛训练的一种基本手段,是提高技战术的重要途径。

优秀田径运动员刘翔应该是这方面的最好说明。

以赛代练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训练观念,大胆提出在长期比赛中,通过对上一场比赛的总结,对下场比赛提出针对性的训练,使运动员全方位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特别是在比赛经验、对抗情况下的战术配合、技术运用、对抗能力和技巧方面,能发现很多训练中难以发现的错误,为以后的训练比赛提供很高的参考价值。

从这一个方面来讲,NBA球员的训练方式可成为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以赛代练”的最好例证。

NBA训练的准备期采取训练营的形式,训练内容为身体素质和技术。

战术训练主要安排在联赛开始前不久和赛季中,赛季中所进行的训练内容主要是针对下场比赛而进行的战术训练和为保持强对抗能力的力量训练

NBA赛季中每周安排2―4场比赛,一个赛季下来一个队最多可以打82场比赛,可以说NBA球员是在比赛中成熟起来的。

三、结论与建议   应该说以赛带练以赛代练两种训练途径的最终目的都是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至于说哪种方式更先进,更有效些,这就要因时、因人而定。

以赛带练可以提高运动员训练情绪,促进训练过程的有效进行,为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保证。

以赛代练则能很好地发现训练中难以发现的问题,更加现实地、直接地培养运动员的各项能力。

因此,我们在现实训练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训练途径,把以赛带练以赛代练很好地应用在训练实践过程中,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训练过程,提高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孙建鹏等.对竞技体育中"以赛带练"的质疑[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6.   [3] 丁艳辉."以赛代练、赛练结合"对我国田径竞技运动的启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 杜丛新.对篮球高水平以赛代练的研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5] 周映春.对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方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4(4).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