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虚假报道 网络媒体奥运报道的新动向

着眼冠军运动员和优势项目、以金牌为主导,一直是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模式

随着中国成为奥运会主办国和东道主,Web2.0时代,单纯的赛事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北京奥运会,网络媒体抓住机遇,充分拓宽报道视野,发挥自身优势,在报道模式上表现出的三大新动向,为我们开启了新思路。

体育思路全方位视角      北京奥运会,网络媒体不再沿袭以往单纯聚焦体育赛事和金牌获得者的报道模式,而是跳出体育本身的局限,透过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视角,将触角延伸到与奥运会有关的方方面面,真正展现了奥运的全景,充分体现了泛体育和多元化的思路。

以人民网为例。

除了聚焦赛事进程和比赛结果,其奥运频道还设置了奥运文化、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传媒奥运、平安奥运奥运经济等丰富多彩的栏目,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

奥运经济从经济角度来报道北京奥运会,如《奥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擦边球”借奥运东风商家煞费苦心》等。

绿色奥运,顾名思义是从环保的角度来报道奥运,《场馆见证绿色奥运:“鸟巢”从土壤中吸收能量》、《北京履行绿色奥运承诺 让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等。

还有关于科技奥运的《男子百米记录再次刷新 人类速度的极限在哪》、《2008奥运会开幕式炫酷解码》等,都给人深刻的印象。

总体来看,北京奥运会期间,网络媒体不仅关注体育赛事本身,也报道奥运有关的其他话题,涉及的内容和话题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立足泛体育的思路。

这种“泛化”大大延展和丰富了新闻的内涵,提升了新闻的关注面,拓展了报道的内容和受众的范围,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值得在以后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借鉴和效仿。

人性化切入凸显体育魅力      长期以来,体育报道形成了既有的“金牌至上论”的模式,由于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客观上造成“胜者为王”的舆论氛围,这种报道模式某种意义上忽略了奥运精神的本质。

北京奥运会,网络媒体不再眼睛只盯着金牌,而是以传播人文精神和奥运精神为本,以人性化的视角,围绕着“人”来做文章,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

综观本届奥运会,对于奥运精神的挖掘和对人自身价值的关注贯穿于网络媒体报道的每一个环节。

比如,在郭文�获得女子10米气手枪冠军后,大多数媒体都将聚焦点对准了金牌,凤凰网却独辟蹊径,选择了一个更为人性化的视角,专注于比赛中一个极其感人的细节:随时将进入战时状态的俄罗斯、格鲁吉亚选手在这场比赛中分别获得银牌和铜牌,俄罗斯银牌得主纳塔利娅・帕杰林娜和获得铜牌的格鲁吉亚老将妮诺・萨卢克瓦泽在领奖台上相拥而吻,展现了和平友谊的奥运精神以及对远离战争的渴望。

这个细节经突出报道后,感动了无数网友。

这种奥运精神的深度挖掘,对人性光辉的无限放大,可是说是本届奥运网络媒体对高品质内容不懈追求的一个缩影,反映了网络媒体报道模式上力争超越“金牌至上论”的追求和探索。

奥运会虽然已经过去,但在以后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我们完全应该跳出“金牌至上”的窠臼,大力倡导这种人性化视角报道模式,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弘扬体育精神,展现体育的魅力,让体育精神更加催人奋进。

视频运用的无限潜力      对视频和互动这两大优势的充分开掘和运用也是北京奥运网络媒体的主要亮点,很多网民因此不再将电视作为第一选择,转而选择网络媒体

央视通过竞标取得北京奥运会新媒体转播授权和分销许可,成为全球唯一对所有3800小时赛事信号进行全程直播的媒体,这也是历史上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获得奥运视频转播授权。

网络媒体的高清视频不但绝不亚于电视画面,而且时效性丝毫不落后,网民通过网络不但可以收看比赛直播,还能与许多网民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同时查看他人的评论,网络媒体因此分流了大量的电视受众。

调查显示,网络媒体已经与电视媒体一起,成为用户获取奥运信息的两大途径。

Web2.0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提供者和传播者,网络媒体充分利用机制以外的眼线以及知情人来挖掘独家的新闻,北京奥运会将这种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不但极大丰富了报道手段,给网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也大大强化了网民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这种报道上的差异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类受众的需求,而且仍有潜力可挖。

央视网的“奥运手机观察员”上传的作品就是典型的公民新闻。

通过选拔,拥有奥运会门票的一些手机用户就能成为观察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将央视记者无暇顾及的镜头拍摄之后第一时间传回,然后在央视网上展示。

其优势恰好在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平民视角、无限贴近,表达的内容都异常鲜活。

一家媒体的编辑记者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有效培育和用好自己的“公民记者”,无疑将使其如虎添翼,这也许应该成为网络媒体奥运会后体育报道重点开掘的“增长点”。

(作者为新华报业网新闻部主任)。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