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治“三不”干部顽疾

如何根治“三不”干部顽疾

当前,改革进入到紧要关头,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就越需要在位有责、挺身发力,但目前 “不善为”“不能为”和“不作为”的官场顽疾仍然给党的事业发展增添阻力和反力。习总书记提出要抓住“少数”这个关键,把握各级领导干部身上的问题,给“三不”干部好好治病。究竟何为“三不”干部?简单来说就是“不善为”“不能为”和“不作为”。部分领导干部发展理念短视化、执行政策机械化、工作方法简单化,总是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提不出新观点、新想法,毫无新意可言,一直在从政路上“穿新鞋走老路”,思想态度端正却“不善为”。由于自身知识缺陷和能力不足,在新一轮互联网、大数据的知识经济浪潮下面临“本领恐慌”,解决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逐渐退化为“不能为”的庸人。工作作风浮漂,等、靠、依赖思想严重,碰到矛盾和问题要么东躲西藏,要么“击鼓传花”,在位不为,成了“不作为”的“太平官”。

笔者认为,基层干部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基层干部的“三不为”,将直接削弱党的执政能力、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要彻底根治“三不”干部顽疾,必须要拿准病情,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方能达到标本兼治。

一是给干部思想信念开一剂良药。“三不”干部病根实质上是思想价值观出现偏差,理想信念严重缺失。只有扎好思想的篱笆, 坚决杜绝不良作风的侵蚀,才能保持较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让干部思想得到净化。因此,要想根治干部“三不为”顽疾,还要从提升干部的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理想信念入手。积极构建思想教育的大格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悟“两学一做”的关键点,践行“三严三实”,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来不断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摆正态度,从严从实要求自己,以实干为责、以实干为本,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通过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干部为官有为、为官善为的思想自觉和责任自觉。

二是给干部素质提升开一剂补药。“不善为”和“不能为”的病根实质就是领导干部自身的知识结构欠缺,导致心理上满足现状,不求上进;工作中出现华而不实、眼高手低。为仕者必为学,作为“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就必须要全面发展,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时代使命、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做到好学勤学,乐学广学。以更新理念为先导,缺啥补啥,突出学习的前瞻性,提高自身谋发展、统全局的领导能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能力提升不是一朝便可成功,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在工作中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更饱满的工作热情,以学促干,学干结合,用实际行动克服“本领恐慌”,根治不善为”和“不能为”的顽疾

三是给干部职责强化开一剂猛药。“不作为”实质上就是一种为官避事,毫无担当精神的表现。有的领导干部患上了“反腐恐惧症”,心神不定而不敢为,干脆“不吃、不拿,也不干”,把守规矩和干事业对立起来,从“懒政”演化成“躲政”,抱着虽无功,但总无过的心态。这些不为者赖在“官位”上尸位素餐,污染了政治生态,辜负了人民群众。根治作为的官场顽疾,戳不到痛处,就难以起到震慑作用。采取“召回”措施,为“在位不为者”专门办学习班;采取“票子”上“动刀”,视情节轻重扣发部分或全年绩效奖金;或采取转岗、免职、降职、辞退等处理措施。只有敢于较真碰硬,才能使“为官不为”现象得到最大限度的遏制。

“三不”干部顽疾要想得到彻底根治,必须找准病根, “对症下药”,以创新理念改变不善为的现象,以教育手段消除不能为的状态,以刚性约束惩治不作为现象,并建立常态化机制,该警示的警示、该“下课”的“下课”,最终铲除“毒瘤”,达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