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之眼,境中情】眼镜

对苏州园林的赞赏早已如雷贯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名句也流传至今,这些都只是听说而已,在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一些景点和观看过苏园六纪之后,才有了更深的感触。

且不说苏州园林整体造物和写意的博大与精深,而仅仅苏园的一个小景――漏窗就足以让你为之赞不绝口。

贝聿铭贝老先生说过,“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 窗户最早的功能也就是透光,可是经过艺术家的雕琢与装饰,它就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制作精细而不庸俗,有的看似简朴其实别具匠心。

一、漏窗的注释      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俗称为花墙头、花墙洞、花窗。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具有各种漏空图案的窗孔。

由石、砖、木雕花或瓦、陶瓷、水泥块等砌成,用以装饰墙面和点缀园林景色。

二、漏窗丰富的艺术形态      园林因人而建,其功能是供人居住与游赏,故漏窗高度一般与人的视线相平,透过漏窗可以隐约看到窗外的景物,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它作为半实半虚的要素,起到调和或过度的作用。

在面积小的园林中,可以免除小空间的闭塞感。

透过漏框的窗隙可见园外与院内的美景,形成漏景。

漏窗多有一圈清水磨砖的边框,窗洞形式多样,漏窗的形式有方、圆、六角形等等。

漏窗建筑内容多为花卉、鸟兽、山水或几何图形,也有以传奇小说、戏曲及佛、道故事的某些场面为题材,如沧浪亭的一百零八式漏窗,留园长廊的三十多种漏窗,都已名闻天下。

漏窗花纹图案多用瓦片、薄砖、木竹材等制作,窗中部的窗芯变化繁多,形成不同的图案、姿态繁复,不下数百种。

图案大约也可分成硬景和软景二类。

所谓硬景是指其窗芯线条都为直线,把整体的花窗分成若干块有角的几何图形;而软景是指窗芯呈弯曲状,由此组成的图形无明显的倒角。

两者相比较,前者线条棱角分明,顺直挺拔;后者线条曲折缠绕,体现了不同的观赏效果。

构图样式繁多,有回文、定胜、六角景、菱花、书条、绦环、套方、冰裂、鱼鳞、钱纹、球纹、秋叶、海棠、葵花、如意、波纹,还有寿字、万字海棠、六角穿梅等,不胜枚举。

图案取材范围广,多取象征吉祥或风雅的动植物,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的文人特色。

如花卉题材的松、梅、兰、竹、菊、荷,动物的龙、凤凰、喜鹊、蝙蝠,还有花瓶、聚宝盆、文房四宝和博古等。

更胜者还有戏曲传奇故事,如狮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书、画四漏窗,四个不同形状的漏窗中,依次塑有古琴、围棋棋盘、函装线书、画卷,指的是古代文人所喜爱的琴、棋、书、画四桩雅事。

三、漏窗园林中的运用      漏窗大多设置在园林内部的分隔墙面上,以长廊和半通透的庭院为多。

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非隐,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即,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平直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幻感。

苏州园林精致小巧,厅堂等建筑多以曲廊相连,廊墙上开设漏窗,既增加了墙面的明快和灵巧效果,又通风采光,一举两得。

漏窗本身有景,再加上窗下栽植的南天竹、石竹、罗汉松,四季常绿,与粉墙漏窗相配,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倘移步看景,则画面更是变化多端,目不暇接。

漏窗很少使用在外围墙上,以避免泄景。

如果为增强围墙的局部观赏功能,则常在围墙的一侧做成漏窗模样,实际上并不透空,另一侧仍然是普通墙面

四、贝聿铭的现代窗      2002年初,贝聿铭接受苏州市邀请,担纲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

同样是窗,经过现代主义建筑调教的贝聿铭,要比苏州古典的窗简洁许多,比如游廊上一色都是六角的门洞,也许这是因为现代人已经没有古人的闲情逸致了。

比苏州匠人更特别的是,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上多有大片的玻璃屋顶,将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玻璃屋顶之下则是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

当然,还有他最拿手的内庭院,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也可透过大堂玻璃一睹江南水景。

综上所述,窗的美学意义很丰富,在园林中的鉴赏价值也非常重要,这在宋代及前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窗和宋词的关系较为密切:不但窗词数量大,还有以窗命名的词牌,不有一些词人以窗为字。

宋代词人能以较为成熟、自觉的审美眼光去欣赏窗,并在继承前代诗人的基础上,从园林鉴赏的多个层面出发,创造出较多极富美感和情感内蕴的以窗为主的意象组合。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二版.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二版.   [3](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5月第二版.   [4]董振怀,刘春龙.苏州园林艺术漏窗的特色[J].河北沧州师范学校学报,2002(12).      (作者单位: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