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自考课程《物理(工)》教学重点之我见

[摘要]《物理(工)》是自考课程中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教师如何把握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成功应对考试的关键。通过对近年国考试题的统计分析,结合试题特点以及出题规律,提出了应对策略。对各章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希望给教师及自考学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物理(工);教学重点;考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2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61。

[本刊网址]物理(工)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2007年5月颁布的《物理(工)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物理(工)》(吴王杰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教材为命题范围。相对《物理(工)》(丁俊华、祁有龙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原教材,考试范围由原来的七个篇幅改为目前的五个篇幅,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振动、波动和光学以及近代物理学共12章。根据命题要求,要科学地、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注重对主要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分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掌握应用物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知识点繁多、考查范围广、概念抽象,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在以往的考试过程中,属于学习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的课程之一,因此,作为助学教师,应该把握本课程教学重点,在有效的指引和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物理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熟悉课程考试大纲、了解本课程考试动态、分析试题的特点并找出出题规律、总结提炼各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及重要公式,这样才能掌控教学重难点、才能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进而达到教学助学的目的。笔者通过分析近年的国考试卷,根据出题的规律及试题特点,提出了应试策略,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列出了各章必备的知识点,另外,就本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希望给各位老师及考生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一、历年国考试题分析。

纵观历年真题,不难发现,物理(工)的全国自考试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以及分析计算题,从2008年4月份的考试开始,在分值分配上,2010年以前采用:选择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填空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计算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分析计算1小题,共10分,2010年后:计算题改为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而分析计算题改为12分。历年真题考查全面、紧扣考试大纲,认真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学重点,也有助于考生了解各章的分值分配情况以及考查方式,在复习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为此笔者对2008年4月份到2014年4月份共19份试卷进行了如下统计分析:

(一)各章分值(比重)统计。

根据考试大纲,考查知识点遍布于各章,但是分值比重有明显差别,依据各章分值比重统计,不难发现:所占比重最大的为第2章:守恒定律,占总分的14.3%,比值最小的为第11章:狭义相对论,仅占总分的4.5%。可以依据分值比重大小,将全部内容简单的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平均分10分以上:第1、2、6和10章,第二类:平均分6—10分:第4、5、7和9章,第三类:平均分6分以下:第3、8、11和12章。所以,在进行教学和复习时,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来把握教学重点。另外,从数据中我们发现:第一类中四章内容的平均分之和为:47.5,接近总成绩的50%,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特别重视。

(二)各章题型统计。

物理(工)自学考试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同题型的试题考查的侧重点不同,选择题能比较确切地测试学生对概念、原理、性质、法则、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考查较为全面。填空题要求准确性,要对课本中的概念、陈述等内容有精确的认识,而涉及计算时只要结果,突出训练考生准确、严谨、全面、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计算题除了考查学生对相关定理、定律的掌握程度以外,还要求熟记相关公式并能运用,并在解题过程中列出计算及推导步骤。分析计算题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对知识点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求知识的系统化,作答过程中还要求考生进行适当的分析说明,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根据各章题型统计数据,在以往的试卷中,对各章知识点考查形式差别明显,选择题中第1章的内容出现的次数最多,平均出现次数为51/19=2.7,即平均每份试卷中有近3道选择题来自第1章的内容,出现次数较小的有第2章和第4章,在每份试卷中的平均出现次数仅为4/19 =0.2和11/19=0.6,而其它各章在每份试卷中平均出现的次数都在1—2之间。填空题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为第1章,平均出现次数为24/19 =1.3,出现的次数最小的为第10章,平均出现次数为0。计算题中出现的次数较多的有第4、6、10章,每章的平均出现次数约为0.7,出现的次数较小的有第11、12章,平均出现次数为0。分析计算题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为第2章,平均出现次数为12/19 =0.6,其次是1、4、5、6、7章,平均出现次数约为0.1,而其它章节为0。所以,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在复习过程中,针对第1、3、5、7、8章的知识点,应加强选择题和填空题的训练;针对第2章的知识点,加强分析计算题的训练;针对第4、6、9章的知识点,加强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的训练;针对第10章的知识点,加强选择和计算题型的训练;而最后两章在以往的考题中并没有出现计算题和分析计算题,所以主要加强选择题和填空题的训练。

综上所述,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确定:第1章的选择、填空题,第2章的分析计算题,第6章的选择、填空、计算题以及第10章的选择、计算题为本课程复习训练的重点。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各章没有出现的题型并不代表在下一年的考试中就一定不会出现,考生只有真正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

二、重要知识点归纳。

“抓考点、善总结”只有将教学重点切实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教学内容上,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抓”什么呢?我认为重要知识点以及相关公式是关键。只有吃透课本,熟悉公式才能应对考试中的各类题型。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归纳了各章的重要知识点,参照教材《物理(工)》,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圆周运动中切向和法向加速度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质点的运动学方程的求解,第2章:三大守恒定律及应用(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转动定律、角动量定理及应用,第3章: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及应用、热力学能公式应用、三个速率(最概然速率、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的求解,第4章:两个热容公式(摩尔定容热容、摩尔定压热容)、三大等值过程(等体过程、等压过程、等温过程)中三个量(系统对外界做功、系统热力学能增量、系统吸收的热量)的求解、热机效率计算,第5章:库伦定律及应用、两个定理(高斯定理、静电场环路定理)及应用,第6章: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应用、安培环路定理及应用,第7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自感及互感,第8章: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及应用、简谐振动的速度及加速度公式、简谐振动的能量(势能、动能)求解、同方向、频率的简谐振动合成,第9章:平面简谐波的公式应用、驻波公式,第10章:杨氏双缝干涉中明纹及暗纹公式、等厚干涉中空气劈尖、牛顿环的明暗纹计算、单缝衍射中明、暗纹位置、中央明纹半角宽的计算、光栅方程及应用、光的偏振中马吕斯定律及布诺斯特定律,第11章:狭义相对论中时间膨胀、长度收缩公式应用、质能转换公式应用、相对论动量能量关系,第12章:光电效应及应用(光子质量公式、爱因斯坦方程、截止频率的计算)、德布罗意假设及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探析。

(一)针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全日制自考学历层次包括:专科段、本科段、独立本科段,自考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物理知识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基础不同的班级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应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相关数学、物理知识的补习,帮助其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基础较好、有潜力的学生,鼓励其勤学多练,进一步提高成绩的同时拓展知识面,进而增强自学能力。

(二)突出重点内容“有的放矢”。

怎样帮助学生成功应对考试,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要突出重、难点,合理安排课时,适当增加在考试中分值比重较大部分的课时,例如前面分析提到的第1、2、6、10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精讲,另外,在教学安排中,要预留一定的系统化复习时间。另一方面要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首先,要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加强物理思维的培养;其次,强调知识点的纵向差别及横向对应关系,方便理解和记忆,纵向方面,例如:第3章中,三个速率(最概然速率、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的公式差别、第4章中,三大等值过程(等体、等温、等压过程)中求解系统对外界做功、系统热力学能增量、系统吸收的热量的公式区别等,横向方面,例如:第1章的质点运动和第2章的刚体定轴转动中的物理量和运动规律(公式)可以形成一一对应关系、第5章的高斯定理与第6章的安培环路定理具有相似的积分形式等;最后,要善于归纳总结,教师的板书要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使学生的课堂笔记成为复习的帮手,这就要求教师整理的内容精准、全面,除了重点知识点、基本公式以外,还应包括课本中没有明确给出的推导后的公式、典型习题的计算过程等。例如:第9章中三种不同的平面简谐波的表示形式等。

(三)注重能力培养“授之以渔”。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物理(工)课程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将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为社会发展服务。所以教师在教学或助学过程中,不仅要以学生通过考试为目标,更应该重视学生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包括归纳、演绎、类比等常用的思维方法。鼓励学生推导、验证一些基本公式,对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进行演绎推理,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其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物理方法解决日常问题,通过提高识别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而使工科物理学在教育中的意义得到真正体现。

四、结论。

总之,在物理(工)课程教学和复习过程中,要结合历年真题、以考试大纲为基础,突出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针对易考的知识点进行相应题型的系统化训练,另外,要加强学生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