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容积成像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颌面部骨折; 三维;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颌面部骨折颌面部创伤所引起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及时、准确地对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骨折移位程度做出诊断,对临床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外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们自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对60例颌面骨折患者运用多层螺旋CT进行了检查,现做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t reconstruction,MPR)和三维重建容积成像(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volume rendering,3DVR)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 例。

60例颌面部骨折患者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18~66岁,平均32岁。创伤原因:车祸52例,坠落伤5例,斗殴伤3例。60例中单发骨折9例,多发骨折51例。   1.2 扫描图像后处理方法

所有病例于伤后48 h内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多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扫描体位取仰卧位,扫描基线为下颌角,扫描范围从下颌角至眉弓。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200 mA,层厚3.75 mm,螺距0.938,床速9.37 mm/rot。容积扫描后将层厚拆薄至0.625 mm,并将重建数据从主机传输至ADW4.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容积成像(3DVR),重建间隔0.625,采用骨算法。

1.3 图像分析、评定。

所有患者轴位CT图像及MPR,VR图像均由2位高年资副主任医师阅片评定,观察和记录颌面部诸骨骨折数量,并对上颌骨骨折类型进行判定。本研究中骨折数量及上颌骨骨折类型均以临床诊断为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60例颌面部创伤患者经临床确诊共有238处骨折,其中,上颌骨骨折68处,下颌骨骨折21处(其中髁突骨折10处)(图1),颧骨骨折30处,蝶骨骨折45处,筛骨骨折24处,鼻骨骨折18处,腭骨骨折8处,颞骨骨折20处,额骨眶板骨折4例。60例患者中有33例上颌骨骨折,单侧性上颌齿槽骨骨折2例,Le Fort型骨折31例,其中,Le FortⅠ型骨折5例(图2),Le FortⅡ型骨折5例(图3),Le Fort Ⅲ型骨折4例,复合型17例,包括Ⅰ+Ⅱ型9例(图4),Ⅱ+Ⅲ型5例(图5),Ⅰ+Ⅱ+Ⅲ型3例。

本组60例颌面部骨折患者中,2DCT清楚显示216处骨折显示率为90.8%(216/238),未显示的22处骨折均为骨折线平行于扫描基线的病例(图6),其中,上颌窦前壁骨折5处,眶底壁骨折5处,鼻骨骨折2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3处,蝶骨、筛骨及腭骨骨折各1处,颞骨骨折4例。MPR清楚显示219处骨折显示率为92.0%(219/238),未显示的19处骨折均为骨折线短小的病例(图7),其中,上颌骨骨折9处,下颌骨、颧骨、额骨眶板骨折各1例,筛骨骨折4例,颞骨骨折3例。3DVR清楚显示220处骨折显示率为92.4%(220/238),未显示的18处骨折均为薄壁骨结构和面颅骨深部骨折骨折端无明显移位的病例(图7,8),其中,上颌骨、颧骨、腭骨、颞骨骨折各2例,蝶骨、筛骨骨折各3例,鼻骨骨折4例。联合使用上述3种方法可清楚显示232处骨折显示率为97.5%(232/238)。 3种方法颌面部骨折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P0.05)。而联合使用3种方法与使用单一方法颌面部骨折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P<0.05)。   本组33例上颌骨骨折患者中,Le Fort型骨折31例,轴位CT(2DCT),MPR及3DVR 3种方法对Le Fort型骨折类型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48.4%(15/31),90.3%(28/31),96.8%(30/31)。3种方法对Le Fort型骨折类型的正确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96, P0.01)。

3 讨 论。

面中部骨结构与颅底广泛重叠,骨缝众多,周围毗邻关系复杂,故颌面部外伤患者常发生复合骨折。普通x线平片显示的是颅面骨的平面重叠影像,对颌面部复合骨折易发生漏诊与误诊。螺旋CT轴位扫描分辨率高,避免了普通X线平片中的影像重叠,因而轴位CT对颌面部骨折显示良好。但轴位CT图像的整体感不强,不利于临床医生了解骨折的全貌,且对骨折线平行于扫描基线的病例显示困难。MPR操作简单,成像速度快,通过对原始扫描数据进行任意层面的成像,可多方位观察,从而清晰显示骨表面和骨内部的骨折线,且能帮助判断碎骨片的来源。但MPR和轴位CT同样是二维图像,没有立体感,所显示的改变不连续、不全面[1],且对骨折线短小的病例亦有疏漏。3DVR图像立体感强、表面轮廓细腻逼真,且图像能围绕任意轴旋转获得最佳显示,便于临床医生直观了解骨折部位和数量、骨折线走向及碎骨块空间移位的方向和距离,同时,也让患者及家属易于理解病情。但VR图像亦有不足之处,对结构菲薄的骨组织及面颅骨深部骨折骨折端无明显移位的病例难以显示。本组资料238处颌面骨折轴位CT的显示率为90.8%(216/238),MPR的显示率为92.0%(219/238),VR的显示率为92.4%(220/238),联合使用3种方法显示率为97.5%(232/238),经统计分析后表明,2DCT,MPR及VR 3种方法颌面部骨折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联合使用3种方法与使用单一方法颌面部骨折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认为2DCT,MPR及VR 3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轴位图像是诊断的基础,MPR及3DVR图像是对前者的补充,在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中,联合使用2DCT,MPR及3DVR 3种方法较使用单一方法具有较高价值。Cavalcanti等[2]在报道中所表明的观点亦与本文结论相同。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