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的微观原则有哪些 [网络事件元信息文本的微观修辞研究]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讲求语言的艺术性。

修辞,在广义上指对语词的调整,以使其符合交流的需求;在狭义上指对文辞进行修饰,以使其符合文体要求,显得优美?�?�。

传播与修辞的关系,来源于人类传播的主要手段是语言符号,传播是符号的传递行为,而修辞本身又往往被定义为积极能动的语言运用行为,修辞的主要目的是说服受众根据修辞者的观点意志行动。

柏拉图认为修辞是通过言语赢得心灵的艺术(the art of winning the soul by discourse)?�?�。

古典修辞最杰出的代表亚里士多德把修辞定义为,在一种在任何特定的情形中找出存在的说服方式的能力。

(The faculty of discovering in any particular case all of the available means of persuasion)。

到了西塞罗,他简单地定义修辞为“用来说服的言语”(the speech designed to persuade)。

到了近现代,新修辞的杰出代表博克认为修辞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言语在其他行为人身上形成态度或诱导行动(The use of words by human agents to form attitudes or to induce actions in other human agents.)?�?�。

总之,修辞关注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手段影响他人的认识、态度、行为。

因此,好的话语表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

好的表达是恰当地使用话语修辞做基础的。

如果说上半部分主要研究了中观层面的议题建构?�?�,本部分主要研究的是网络事件信息文本微观话语修辞,尤其是辞格的使用与技巧。

目前对网络语言修辞研究有彭姣娟的《网络语言中的修辞现象》、陈璐的《浅析网络语言修辞格》、王青的《网络修辞给我们的启示》、冯寿忠的《网络修辞的真善美》等文章,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语言尤其是不同传统语言的独特的网络语言的质性研究上,而对网络议题话语修辞的量化研究还比较少。

目前,在辞格的分类上,根据表达方式与修辞内容的异同,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类,目前网络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谐音双关、缩略、叠音、婉曲、仿造、摹状、对比、反语、杂糅等。

从列举的部分网络事件关键信息文本所使用的辞格中,可以统计出三年来40个主要网络事件信息文本及关键信息文本所使用的辞格种类和大致比例,为了解网络事件的传播内源性动力有所帮助。

从图1可以看出,示现使用的频次最高,示现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想象力,将过去、未来或想象中不可见不能闻的场景具体呈现出来,增加信息的画面感。

占到了总体的1/4以上,其次是白描,占到了16.1%。

其余手法的使用比例也较高。

需要强调的是,本部分研究修辞是将整个事件引爆于网络之中的最关键的信息文本的题目的修辞,不排除在事件的弥散、各方对话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修辞和定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微博时代的来临,因为受到140个字的限制,前微博时代的话语表达也被一定程度上的解构,出现了所谓“微表达”,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表达方式更加直观,常常配以图片,在上半年的10个微博事件全部以配图的形式进行表达,这主要和目前移动通讯终端中拍照录像等多媒体功能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意义表达虽然受到了字数的限制,但信息量却出现了逆增长,因为图片更具备热媒介的属性,信息表达更明确直观;二是“微表达”感情色彩更加强烈,由于需要在有限的字数中充分表达微博主的传播意图,再加上转发评论这一功能的出现,微表达更加具备了社会话语麦克风的功能;三是微表达更加精准化,前微博时代,微博主为了让社会意见领袖了解自己的“惨”境或观点,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本乃至极端的社会化举动,随着微博“@”功能的出现,微表达更加精准化和高效化,而很多事件的风生水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关键意见领袖的介入,微表达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整个社会话语表达的社会资本;四是微表达进一步娱乐化,微表达使得每个人都有话语表达的机会和可能,但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信息熵,信息表达要从亿万微表达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需要极致化的表达方式,其中一个主要表达方式便是娱乐化,通过一些夸张化、谐音式等小段子、搞笑视频迅速传播,如中石化天价酒事件中,网友填词创作的《我为祖国喝茅台》MV广为流传。

因此,微博时代的微修辞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前微博时代的网络修辞表达

网络话语表达是一个新生事物,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并且随着媒介形式的层出不穷,传统话语表达的异化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网络话语表达的主体――网民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不断发生变化,语言交际目的也变得更加丰富,网民对传统话语表达的“驯化”能力不断增强,可以肯定的是,网络话语表达的特点也在发生变化,捕捉这些变化,无论是对新兴语言研究还是舆情监测和预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注释:    ?�?�本文系喻国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AXW007)的科研成果之一。

本文的合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李彪。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笔者认为朗氏夫妇提出的经典议题建构理论是宏观层面的议题建构,笔者研究的是中观层面和微观修辞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