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启示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界采取多种措施帮扶残疾人就业增收,争取让数百万贫困残疾人稳定脱贫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升、就业增收能力得到改善。

然而,农村贫困残疾人,由于身心障碍、劳动能力受限等原因,成为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

近年,璧山也在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农村贫困残疾人   一、璧山农村残疾人扶持现状   璧山区户籍人口63.5万,现有残疾人3.69万,占全区总人口的5.81%,农村残疾人13310名。

近年,结合农村残疾人及其家庭特点,借鉴农村扶贫理念,探索了一些具体扶贫方法。

(1)实施产业扶持。

一是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璧山结合实际,采取专家授课、实地参观、残疾人大户现身说法方式,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现有132名农村残疾人通过培训后发展?N养殖业,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二是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去年,对114名有就业愿望、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生活能自理的农村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三是加大农村残疾人种养殖大户补助力度,达2—5万元。

(2)实施教育扶贫

一是对残疾人大学生实施入学救助和生活补助

残疾人通过高考被录取后,可享受本科5000元、专科3000元的一次性入学救助,并在大学期间,享受每人每年2000元的生活补助

二是对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入学救助

贫困残疾家庭子女大学生给予2000—5000元不等的入学救助残疾人儿童进入学前教育,均可获得每人每年3000元的救助

(3)实施基础设施扶贫

从2005年开始,璧山为2200余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改造了住房,补助金额由每户8000元提高到13000元。

从2014年开始,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或遭受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极度困难,自己无力独自改造的残疾人家庭实行“一户一策”改造,最高补助可达4万元,保障农村残疾人住有所居。

(4)实施康复医疗扶贫

一是开展白内障无障碍工作。

自2010年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县以来,每年对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发生一例、治疗一例、复明一例”活动,为634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

二是实施精神病药全覆盖工作。

对2500名精神病患者免费发放服药救助卡,每年享受500元药物救助

三是加大对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力度。

发放低视力助视器311件,安装假肢28例,发放轮椅186辆等。

这些措施从教育培训、保障资金、技术支持、医疗保健等方面对残疾人个体、残疾人家庭以及残疾人群体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二、农村残疾人扶贫中的困难与不足   (1)农村残疾人政治参与途径少。

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社会地位低,很少参与村里政治生活,常处于被支配地位,利益表达渠道不畅,从而阻碍了残疾人表达自身需求的话语权。

调研发现,没有残疾人担任村(社区)干部,连残疾人主动竞选的情况也没有。

这使得有关部门在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时缺乏来自残疾人的代表性建议,在实施救扶过程中也难以得到残疾人群体及时的反馈信息,进而影响扶贫效果。

(2)普惠政策没有对农村残疾人倾斜。

调研发现,农村残疾人与其他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正逐渐拉大。

目前,国家针对农村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如返乡农民工创业补贴、农村“三权”抵押等,大力推进了农民减负、农村减贫,但这些政策都没有特别地针对农村残疾人

在同等优惠的政策环境下,身心健康的贫困农民能快速实现资本积累,但是残疾人却依然有着众多生计约束,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农村贫富差距。

(3)农村残疾人技能有待提高。

一方面,残疾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技能培训,加之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成为了大难题。

据调查,农村特殊教育发展落后,很多残疾儿童无法上学。

璧山初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约占残疾人总人数的24%,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51%,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6%。

另一方面,部分残疾人“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自力更生,主动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三、促进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的建议   (1)提高精准扶贫的针对性。

导致农村残疾人贫困的原因,既有因身心不健全需支付高额医疗费用的经济压力,又有缺乏劳动能力、文化水平低、社会歧视等压力,所以一般性的扶贫措施往往很难有效果,必须针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创新扶贫方式,多维度助推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1]。

璧山要以当地支柱产业和优势资源为载体,在各个产业链条上,大力开发农村贫困残疾人能够就业、从业的岗位,优先纳入、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实现“益种则种、益养则养、益工则工”,确保“一户一策”,精准帮扶。

(2)加大残疾人教育扶贫力度。

长期以来,农村残疾人扶贫制度以力图改变残疾人的物质匮乏现状为目的,而忽视了精神扶贫、思想扶贫、文化扶贫,这也是造成“返贫”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大力推进以“生计教育、技能教育和观念改造”为主的残疾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观念改造,做好针对残疾人的劳动纪律观念、技术生产观念、市场竞争观念,消除“等靠要”、自暴自弃等错误意识,改变“被动扶贫”现象。

其次,进一步办好特殊教育学校,研究形成针对残疾人的从幼教到大学的特殊通道,保证残疾人教育权利在基层就能真正落实,消除贫困代际传递。

(3)强化残疾人典型示范作用。

加大对残疾人身残志坚典型人物的宣传,激发其自强不息精神,加快脱贫步伐。

面对身体上的残疾,有的人乐观上进,凭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力和自身的努力,敢闯敢拼,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自强自立,实现了从受助于社会到反哺社会。

身边的这些身残志坚的人物,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残联要结合地方媒体,大力宣传典型,弘扬正能量,激发残疾人创业激情,助力农村残疾人脱贫解困。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