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的经鼻内镜术治疗

作者:邹坚定 范才江 陈建强 徐建群。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内镜术。

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在临床上比较普遍,是鼻科的常见病。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高位、后段的偏曲较难彻底矫正,且常规的下鼻甲处理方式较难完全保留粘膜的功能,致临床疗效不理想。为解决该难题,本科自2002年3月至2007年4月采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同时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肥大的下鼻甲,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患者中男60例,女48例;年龄18~55岁,平均35岁;病程2~30年,平均10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头痛、鼻出血、涕多等。所有病例术前均经鼻内镜和鼻窦冠状位CT扫描检查:鼻中隔偏曲呈“C”型38例、“S”型30例、“棘”型25例、“嵴”型15例。所有病例均伴有下鼻甲肥大,且对麻黄碱不敏感。伴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不记入本组。

1.2 手术方法 应用WOLF公司生产的0°鼻内镜,内窥镜手术系统及电视监视设备。患者取仰卧位,1%地卡因加1∶1000肾上腺素棉片收敛麻醉鼻腔2次后,取1%利多卡因加1∶1000肾上腺素溶液作鼻中隔切口及肥大鼻甲的浸润麻醉。于鼻中隔偏曲明显侧作Killian术式切口,取特制的粘骨膜剥离器,边吸引,边清晰的分离该侧的粘(软)骨膜,向后达筛骨及犁骨后分至偏曲骨全暴露,再剥离对侧粘(软)骨膜,直视下对偏曲软骨及骨质予切除或行青枝骨折样复位于正中位;如鼻中隔软骨偏曲不明显,可在鼻中隔软骨与垂直板、犁骨交接处断离,再剥离对侧粘骨膜,咬除青枝样骨折偏曲骨质,复位粘骨膜[1],缝合或不缝合切口。肥大的下鼻甲用美国Arthrocare公司制造的ENTec—Coblator等离子手术系统治疗仪,选择Reflex—45型等离子刀,组织间电解质选用生理盐水。主机输出功率设定为4级。在0°鼻内窥镜的引导下,于下鼻甲前缘下部或外下部进入,开启工作开关,沿下鼻甲骨下缘向后推进,深度为1~2cm(不能穿透下鼻甲粘膜),持续工作10s后,开启凝血开关,并退出等离子刀。根据下鼻甲收缩情况,上述操作可重复2~3次,但穿刺部位不能重复,以免造成过度消融。术后双鼻腔均填塞Merocel高膨胀止血海绵。术后48~72h抽除鼻腔填塞,常规予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缝线者术后5~7d拆线。

2 结果。

术后3个月复查,鼻中隔均获得一次性彻底矫正,疗效满意。相关症状基本消失,无再度偏曲,鼻梁塌陷,鼻腔粘连,鼻中隔血肿、脓肿,脑脊液鼻漏,鞍鼻等严重并发症。下鼻甲色泽红润、光滑,体积明显缩小,与鼻中隔距离>3mm。

3 讨论。

传统额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取半卧位,一般仅能暴露鼻中隔前1/3区域,且额镜的照明度有限视野小,高位及后段部的偏曲难以充分暴露,对该区域的操作有盲目性。切除少了矫正不满意,切除多了会破坏中隔支架,造成鼻梁塌陷、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术方式将逐渐被淘汰,为鼻内镜电视显示系统下的微创手术所替代,鼻内镜多种角度,照明度好,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剥离准确,损伤小[2]。能清晰的看到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及犁骨、上颌骨鼻嵴与鼻中隔软骨下部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3],使操作更加准确,尤其对较高、较后的偏曲切除时可看到切除的范围,最大限度的保留中隔的骨性支架,防止鼻梁塌陷、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