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端思想 [“思想异端”与“教学另类”]

名师案例往往是其生活实然形态的鲜明剪影,更是其漫长的教学追求和发展历程的深刻浓缩。

其间,往往蕴藏着一种坚执的教育信念、一种品味无穷的人生精神。

因此,面对被应试教育视作“思想异端”“教学另类”的特殊案例,我们需要付出的是自觉的清醒和深刻的反思――从而将其内蕴的思想资源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财富。

一、“思想异端王栋生      我国当代兼具思想家气质和评论家才情的语文特级教师当首推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王栋生先生。

正因为这多种身份的兼备,王栋生作为内涵丰富、底蕴饱满、特色鲜明的一种文化符号,给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增添了几分骄傲和自豪――在民国时期卓然独立的“白马湖作家群”逐渐淡出历史之今日,王栋生母语教育界赢得了难得而宝贵的职业尊严。

王栋生思想家气质首先集中表现在那本影响广泛、锋芒毕露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1]上。

其书名就是尖锐、针砭时弊的:有的教师以精神匍匐、人格矮化的姿态从事世上最神圣的工作。

因此,他疾呼:“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来做瞒和骗的掘墓人。

”(《不要跪着读》)他甚至鄙弃虚无伪劣的所谓荣誉,自豪地宣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而要成为真正的思想者,就要率先从精神上解放自己,像太阳那样闪烁着思想的光彩。

他把思想者的品质视作当代知识分子(当含教师)的必备要素。

为此,他甘愿忍受暂时不被理解的寂寞和牺牲一己利益的痛苦――也许,作为精神上的独立者,他的新鲜而创意的思想发现已经弥补了这些心灵的创伤。

这种思想家的特质在王栋生激情澎湃的笔下转化为一种犀利、尖锐、深刻的批判精神。

看看其篇名,人们不能不产生强烈的震撼:《母校,你在我心中已经死了》《教师论文成作业》《理智地保持距离》《“模范”如是说》《我不喜欢你的世故》《冷眼看“减负”》《现在轮上糟蹋博士》《遍地“教育家”》《别再称我们是“春蚕”,好吗》,如此等等。

当我们的目光点击这些篇名,心灵不禁为这些教育弊端和问题所震颤而不得不久久驻足于沉重的字里行间……笔名为“吴非”的王栋生,以卓越的洞察力和无畏的批判意识去烛照教育世界的灰色旮旯,而胸中则完全搏动一颗热爱教育的纯正童心。

作为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坚守“站着教语文”这条教学伦理的底线。

他将质疑、批判、探索的思想品格融入读写教学,持之以恒、潜移默化为学生的一种学习精神。

面对《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这样掩盖灾情、隐瞒死亡真相的所谓“新闻报道”,他有意引导学生寻找课文“悖谬”、颠覆文本主旨,从中砥砺其思想锋芒;尤其是他倡导实验的“新语文”高中写作实验,明确反对“跪着写”“趴着写”,力主“让思想自由飞翔”,试图释放学生思想活力和表达个性,在大陆中学语文教学界具有很高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新语文”写作实验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培养现代公民社会中的“语用主体”,而不是应试教育中的“被表达工具”,即善于思考、敏于感悟、精于体验的表达主体。

王栋生的这种写作教学理念先于新课程的实施,而与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高度吻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2]由此可见,“新语文”写作的理念具有时代的先进性,而这种先进性完全来自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教育理念的卓越和创新。

王栋生给一线语文教师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第一,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思想者。

否则,他就无法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多元开放的文本世界,也无法引领其用文字去创造一个有深刻意义的审美世界。

换言之,富于深刻、前瞻和多元思维的语文教师才能使之转化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最终成为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思想的贫困才是教师真正的贫困。

第二,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作家型的语用高手。

作为一个有资历、有影响的杂文作家,王栋生思维迸溅、才气纵横的随笔,其本身就成了学生最鲜活、最直观的写作范例,深深地感染着、熏陶着学生思想与写作。

他准确、透彻甚至入木三分的评价,赢得了学生的极大信服和崇拜――而学生的这种“崇拜感”恰恰是王栋生先生写作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母语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以表达为核心的全面的语用素养,那么,如果要提高学生母语表达力,其前提是教师要率先成为得心应手地驾驭母语的表达者,从而升华为学生身边的“语用典范”,升华为他们耳闻目睹、日常耐读的“活的教科书”――王栋生无疑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

第三,语文教师应成为莘莘学子持续成长、终身发展的激励者。

教学固然具有授予学生知识的基础功能,但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唤醒”学习者自觉的追求意识、强烈的创新欲望和矢志有所建树的使命感。

因此,应当像王栋生那样通过对话引领和激励学生热爱母语、砥砺并炼就富有个性和才情的表达力,进而辟出“立言―→立人”的写作教学新途径。

王栋生老师曾明白表示不同意“春蚕说”“蜡烛说”和“园丁说”等等对教师职业角色的界定,认为教师应当是释放生命热量的播火人:点燃是教师的艺术,燃烧则是学生自己的内驱力所致――此言善矣、深矣,足堪一线教师细细品味。

二、“教学另类王泽钊      原山东青岛二中语文教师王泽钊在课改前后的喜剧性命运是非常具有反思价值的。

课改前,他被同行视为一个典型的“教学另类”,而第八次课程改革启动以后,“忽如一夜春风来”,他很快被誉为超越时代的“教学先锋”。

这种从教学行列的“排尾”到“排头”的一百八十度转弯实际上反映了新旧教学时代的一种伟大转折,深刻地象征了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一种创新教法的技术层面的变革,而且是蕴含着更深刻文化意蕴的课程范式的创新。

作为“教学另类”,王泽钊教学理念到教材教法,均突破了全预制、全封闭和全垄断的教学范式,具有深刻的挑战性。

在教材上,他仅用三周时间迅速“打发”国定的统编教材(在当时教材被视作点滴不可挪移的“圣经”之特定背景下,这种教学行为是惊世骇俗之举),而把每学期的绝大部分黄金时间用于教学自编自印的“课外”读物(现在已经以《新语文》的名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其中包括古今中外优秀的语言艺术精品乃至经典,不乏不符合主流文学思潮的西方后现代诸流派作家,如萨特、加缪、海明威、卡夫卡、梅里美、约瑟夫•海勒等等这些在当时西方就被视作异端的作家作品,还有当时新兴的中国作家刘索拉、王小波、余华、梁小斌、池莉等以及港台三毛、龙应台的作品,甚至是似乎与语文无关的哲学家柏拉图、康德、尼采、叔本华之思想结晶。

王泽钊的这种自编教材,实际上就是此后新课标所倡导的开发和引进课程资源,是对画地为牢、故步自封的旧教材体系的创造性颠覆。

这在课程改革前沉闷的教学氛围中自然要受到质疑乃至批判(尽管受到学生的欢迎)。

而在课堂教学中,王泽钊同样不守常规:他不要求学生统一起立向教师问好,他不要求学生正襟危坐、细心听讲,他也不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全盘复制。

恰恰相反,他把课堂看成是释放学生思想活力和表达个性的自由舞台,故要求他们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质疑其观点,要求他们各抒己见、求异存同、破除标准答案――因此他创生了阅读、对话、辩论、表演、艺术欣赏等诸多课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言语表现”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殊不知,王泽钊正是在用自己的新颖教法创设旨在养成学生“全面语用素养”的语文课堂新境界,正是在这种课堂新境界里,学生以“思”为内语用、以“听、说、读、写、视、评”为外语用,从而真正习得娴熟的母语语用能力。

王泽钊隐含在教材教学之中的教学理念,则完全是超越应试教育中的指令性课程的:把学生造就成具有独立思想,能够真实体验、一己表达的“语用主体”,而不是思想贫困、情感苍白、语用乏味的“被表达工具”。

正因为王泽钊老师超越时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被迫辞职在当时的背景下就必然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厄运――而这恰使他在新课程正式启动后幸运地成为具有示范价值的“教学先锋”。

“超前”与“滞后”就在他身上如此演绎着深刻而奇妙的时代内涵。

在当代教育文明蜕旧更新的背景下,王泽钊以他另类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创造了一段富有启示意义的教学奇迹,并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启示。

第一,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新课程的创生者。

在传统指令性课程中,教师个体只是依附在旧课程上的执行者,其思想往往复制已有的教学参考而丧失自己的活力;而今天,符合教育普世价值的新课程,为教师释放自己的智慧和才情布设了一个广阔、开放并合法的课程空间,需要每个教学主体像王泽钊那样以独立的人格、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学养去开放、创生、引进新的课程资源,从而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设计、研制和实施)。

这种角色的创新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空前的意义,预示着教师作为未来社会文明的创造者而开始获得一种伟大的新生。

第二,语文教师应努力成为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对话者。

在传统指令性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往往以知识象征和道德化身的刻板角色而进行系统灌输,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有的权利;在新课程继续完善和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像王泽钊那样走下“神圣讲坛”,与学生在平等的精神视域里进行洋溢着童真气息的双向交流,以自己的心灵拥抱学生的心灵、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催生其可持续学习的创造精神。

对话精神是我们时代教育文明的表征之一,也是教师推进新课程、塑造民主社会的未来公民之伟大法宝。

第三,教师要努力成为教学理想主义者。

这个本来宽泛的命题,在本语境中特指像王泽钊那样敢于标举教学的理想、敢于担当教学的责任。

王泽钊之所以能够破除教学思想禁区,其动力就来源于他对母语教育的热切理想。

同行、媒体评价他为“民间教改第一人”和“自由教育思想家”,这是凸显了王泽钊精神世界的特质。

作为一个敢于担当教改风险和责任的人,王泽钊承受的心理压力是他者所难以想象的,以致他被人认为是不会保护自己的人――其实他不是不愿保护自己或不会保护自己,而是不屑于在患得患失中故步自封。

教学的理想有多大,教改的风险也就有多大,为此承担的责任和可能招致的挫折也相应有多大:王泽钊对此深明大义。

不过,他是一个教学理想主义者,他的人格构造决定了他具有刚强、坚定的意志。

因此,教改前他屡遭困厄(包括被迫辞职、远走他乡)不过是为以后的成功所预支的必要代价。

只要他敢于担当了:担当责任、担当挫折、担当苦难――命运就决定了他必将是一个能够获得回馈的成功者。

今天,我们从王泽钊喜剧性的转折中最应得到深深思考就是这一点。

三、结语   纵观“思想异端王栋生和“教学另类王泽钊,我们可以清醒地发现,他们作为现实的“人”,其人生并非完美到无瑕可指,其遭遇更非一帆风顺;而作为新课程实施中崭露头角的他们,确实无愧为当代中国教师族谱中颇具草根特色的“民间代表”。

缀满鲜花的桂冠并不属于他们,但是岁月却把桂冠上的明珠静静镶嵌在他们的名下;纷纷扰扰、云烟一般的昨天也不属于他们,但是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的今天却热切地拥抱着饱尝艰辛的他们;而可以期待、朗日高照的明天则更是满怀深情地远远迎候着他们……      参考文献:   [1]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刘福才)。

8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