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铁路企业现场短新闻

铁路现场新闻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强、时代感和立体感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由于它同时具备了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章短而精等特征,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要,适应了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知识社会的需要,是受众喜爱的一种报道形式。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95128.htm  铁路企业报作为企业党委机关报,责无旁贷地要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舆论支持力和思想引导力。

铁路现场新闻受行业特点的影响,更是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

如何写好铁路现场新闻?我认为应该做到这样几点。

一、学会用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现场   现场新闻主要是指对于现场要有准确生动的描述,捕捉现场动态、抓取现场细节,使受众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主要表现就是现场感强,要求在写作上,一是有计划到新闻发生现场

比如铁路抗击洪水,快速抢通线路;防止发生钢轨胀轨、迎战风雪等,完全可以到现场采写

二是有可能发生新闻现场

比如连遭暴雨袭击,水位日渐上涨,有可能发生水害断道事情,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早去现场

三是必然要发生新闻现场

比如正在建设的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客运专线铁路,每天都会有很多新故事发生,可主动深入现场捕捉

四是偶然发生新闻现场

比如在生产一线突然发生的事故和交通肇事等事件,可随时进行现场采写

记者经常深入一线,碰到的事情会很多,但不是人人都能抓得住的。

记者如果有随机应变捕捉现场新闻的能力,并用敏锐的洞察力挖掘其内在的新闻价值,就能抓出精彩的现场新闻

二、依靠过硬的本领写好现场新闻   要写好铁路报纸的现场新闻记者必须在学习好新闻业务的同时,更要学好铁路的专业知识。

因为铁路是一部大联动机,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供电等各种行业一应俱全,要想在现场中发现新闻,就需要了解各个专业的业务知识,因而必须加强学习。

以哈尔滨铁道报社为例,编采人员多数是大学学习新闻或中文,毕业后直接来到这里,或者是从基层单位招聘上来的,存在着学理论的不懂铁路业务、在基层上来的业务单一的问题。

伴随着铁路进入高铁时代,要想采编出好的新闻,你必须与采访对象之间有沟通的平台。

试想,记者采访对象间没有语言沟通,两个人的对话风马牛不相及,采访对象自然会失去向记者倾诉的欲望和兴趣,采访就很难进行下去。

还因为记者不懂业务,必然导致采访深入,人云亦云,无法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很难“吃透两头”,写出的稿件必然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难于深入,甚至出现“硬伤”,把意思弄错。

因而做一名优秀的采编人员,必须加强学习,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

三、写出行业特点,让现场新闻短而精   铁路作为全国物流行业的龙头老大,有46家报纸。

要把新闻稿件写得短而精,就要求现场新闻的写作要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用笔要直来直去。

通过短而精的文字,将新闻的精华浓缩在精彩的文章里,使其精确、生动而有力度,同时有利于读者阅读。

当前,在新闻稿件的认识上有些偏颇,有人认为只有写那些长通讯、大报道才算分量、有本领

我感到作为一个记者,把该写短的文章却偏偏写得很长,不见得就算有真本领,而文字具备凝练的短,有特色才是真本领

文章历来以简明为美,新闻作品更是如此。

长可以成为传世之作,现场新闻同样也可以在广大群众中传诵不息。

刘禹锡的《陋室铭》仅用百把字的文章之所以千古流传,就在于它的言简意赅。

“中国新闻奖”最短一篇获奖消息只有352字,就足以看出短也同样重要的道理。

如何真正把现场新闻写短?笔者认为,首先,精彩的铁路现场新闻是要用眼睛来写。

以眼睛作为摄像机,把新闻事实“拍”下来,并通过报道再现当时情景。

这种“再现”不是静态的再现,而是一个动感强烈的画面,给读者以生活气息浓郁的视觉美。

观察是一门学问,如果没有留心观察、深入观察或不善于观察,就看不出问题,抓不住新闻的要害,动起笔来也必然是脑中无物,心中无数。

其次,生动的铁路现场新闻要用双腿来写。

作为一名铁路记者,管辖采访的范围点多线长,无论如何也要使自己变得“想跑、敢跑、会跑”。

想跑,就是端正“跑”的认识,乐于东奔西跑;敢跑,就是为了寻求新闻真相,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会跑,就是掌握采访技巧,“跑”出事半功倍的成效。

“沉”到一线,切忌走马观花。

俗语道,深水里面有活鱼,有大鱼。

显然,这些大鱼、活鱼,是给有能力、有勇气、有智谋的新闻记者准备的。

再次,写好铁路现场新闻要注重倾听。

记者面对采访对象要善于提问、洗耳恭听,能让被采访对象在无拘无束的畅谈中,吐露更多的新闻事实。

“问”也有学问,问得巧,采访中遇到的僵局就容易被打破。

问,最好往细里问,有价值的线索一露头,就要像猫捉老鼠那样,穷追不舍。

最后,写好铁路现场新闻选题面要广,角度要“刁”。

记者不应当只满足于告知某地发生什么事件的新闻,而应当拓宽眼界,去捕捉那些群众尚不知道的现场新闻

如我采写的《爱心托起蓝天梦》,就是捕捉到哈局工业总公司钳工张连福的女儿张文靓,被成都航空公司录用了,需要各种费用2万多元。

张连福一家四口人,他患有脑梗死和糖尿病,80高龄的母亲也是疾病缠身,妻子是没有工作,一家人每月只有700多元的微薄收入,早已是债台高筑。

哈局发出号召,一场圆贫困家庭孩子“蓝天梦”的行动迅速展开。

仅3天时间,大家就捐款2.9万元,张连福制作了一面写有:“梦想成真感谢党组织洪恩,蓝天作证报答家乡父老”的锦旗送到了局工会,表达出他们一家人的心声。

所以,记者一定要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都调动起来,尽可能多地获取素材,才能写出好的铁路现场新闻

(编辑/丹桔)。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