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

摘 要:印度经济特区是世界上发展历史比较长的经济特区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印度经济特区在促进出口、吸收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绩效,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征地冲突等问题。印度在建设经济特区近半个世纪的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发展经济特区启示在于:第一,完善经济特区的政策法规体系是促进特区发展的首要措施;第二,合理处理特区开发过程产生的利益冲突;第三,基础设施是支撑特区发展的基本条件,需要早规划、早建设;第四,经济特区的开发主体不一定必须是政府,一定程度上可以容许私人部门参与到经济特区的建设中来。

关键词:印度经济特区;特区开发;特区管理;特区政策;特区绩效。

印度作为金砖四国之一,其经济在这些年取得十分快速的发展。而创办和发展经济特区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早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印度建立了第一个经济特区

到今天为止印度已经有半个世纪的特区发展历史了,这半个世纪的发展成绩如何,又可以为我国发展经济特区方面提供哪些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文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印度创办与建设经济特区的历史沿革。

印度最早开始建设经济特区是在 1956 年,首先建立的是位于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坎德拉(Kandla)出口加工区(ExportProcessing Zone,EPZ),土地面积只有 700 亩。此后,印度经济特区的数量开始快速发展。1975 年,印度出口加工区增加到79 个,覆盖的省份有 25 个。1986 年印度出口加工区达到 176个,覆盖 47 个省份。1997 年印度拥有 845 个出口加工区,覆盖 93 个省份。到了 2000 年,印度已经有超过 3000 个以上的经济特区,覆盖 116 个省份,吸收就业人数 88997 人。2000 年之后,在考察了中国等其他各国建设经济特区的基础上,印度决定出台法令对已有出口开发区进行整合和管理,法令将过去的出口开发区改名为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SEZ),自此印度经济特区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总体上印度经济特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 发展探索阶段 (1965—1991 年)。

由 1947 年印巴分治之前一直作为印度贸易港的卡拉奇港(Karachi)归巴基斯坦管理,夏斯特里需要寻找一个港口作为印度新的贸易港口。1965 年印度坎德拉地区建立新型贸易区以发展对外贸易,当时叫做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FTZ)。这是印度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区内注册的企业可享受税收减免,产品全部出口等各种优惠政策。到了 1973 年,印度政府又在孟买地区建立了第一个专业型出口加工区圣克鲁斯电子出口加工区(Santacruz),这是印度建立的第一个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EPZ)。坎德拉圣克鲁斯出口加工区建立之后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以坎德拉为例,从 1966到 1980 年间,开工企业由 23 家增长到 52 家,就业人数由 650人增加到 3600 人。在创办出口加工区成功经验的鼓励下,为了进一步推动印度经济发展,解决就业,扶持外向型经济产业,1984 年印度政府决定新增四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这四个加工区分别是位于北方邦(Uttar Predesh)的诺伊达出口加工区(Noida EPZ),位于孟加拉邦(West Bengal)的法尔塔出口加工区(Falta EPZ),位于喀拉拉邦(Karala)的科钦出口加工区(CochinEPZ)以及位于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的清奈出口加工区(Chennai EPZ)。1989 年印度政府又在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的维沙卡帕特南地区建立维沙卡帕特南出口加工区(Visakhapat—nam EPZ)。至 1990 年,印度政府已经建立了七个出口加工区,除了圣克鲁斯出口加工区为面向电子和珠宝产业的专业出口加工区,其余六个都是综合性出口加工区,七个出口加工区总面积为 2407 英亩,吸收就业人数 3505 人,总共开立的企业超过到 356 家 (不包括维沙卡帕特南地区)。

2. 发展调整阶段 (1991—2000 年)。

90 年代之后,一直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印度经济出现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和财政困难等很多经济问题。为了稳定印度经济,国大党总理雷欧(NarasimhaRao)于 1991 年 7 月提名经济专家辛赫(Dr.

ManmohanSingh)为印度财长,在辛赫的带领下印度开始了经济改革的进程。政府陆续发布了产业、贸易、投资与外汇新政策,取消工业执照管制,逐年调降关税与其他进口障碍,希望以自由开放的经济政策与市场机制来带动印度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新经济改革的影响下,印度出口加工区也出现了调整和发展印度政府放松了对于出口加工区的管制,精简了出口加工管理机构,出台了更多优惠政策帮助出口加工区企业经营发展,在政府政策的影响下,印度出口加工区的开放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在 1994 年印度政府开始允许州政府和私人部门参与开发出口加工区,不久以发展珠宝行业为主要目标的萨钦。苏拉特出口开发区(Sachin Surat EPZ)成立,这是印度加工区中第一个由私人开发的出口加工区。根据 Arora(2003)的研究,在整个90 年代印度政策一共出台了 146 项关于出口加工区创办和建设的政策法规,这些法规有利的支持了印度出口加工区发展,与第一阶段相比,印度出口加工区出现了更为迅速的增长。表1反映了印度出口开发区在 90 年代之前和 90 年代期间一些主要发展指标的比较。

3. 发展规范阶段 (2000 年—今)。

经过 90 年代的发展印度特区获得了许多成功,但是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特区印度政府开始考察世界各国经济特区发展以吸取经验。2000 年初印度工商部长 Murasoni Maran 来中国访问,参观了包括深圳、厦门在内的经济特区,受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启发,印度政府开始着手特区改革。2000 年 4 月 1 日印度政府决定在全国推广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SEZ),提出要将之前的出口加工区进行转型。2000 年之后,印度政府陆续将之前的出口加工区(ExportProcessing Zone,EPZ)升级为经济特区,2000 年 1 月印度政府批准将坎德拉圣克鲁斯和科钦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经济特区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