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对有林地生产力的影响

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对有林地生产力的影响。

有林地生产力通常是指单位面积上林分立木蓄积量的高低,它是衡量森林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1]。据第7次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我国森林单位蓄积为85.88 m3/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8%,而人工林单位蓄积只有49.01 m3/hm2。有林地生产力受多方面影响,在大尺度区域上与气候、树种和土壤类型密切相关[2—4];在县或市等小尺度区域上与立地质量、经营措施有关[1,5],但相关研究较少。该研究通过分析单位蓄积量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关系,寻找影响有林地生产力的相关因子,为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1研究区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区自然概况  研究地三明国有林场位于福建省三明市(11623~11840E,2530~2708N)。该地区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 ℃,年降水量1 532~1 784 mm,无霜期320 d;土壤以红壤为主,肥力较差。  1.2研究方法  收集三明市13个国有林场2011~2014年采伐办证的原始数据,随机筛选其中主伐皆伐小班,共选出144个小班,面积共855.97 hm2,占全市国有林场有林地面积的1.25%(小班面积最小为0.03 hm2、最大为19.67 hm2),涉及13个国有林场53个工区。录入数据包括属地数据(林场、工区、林班、大本文由收集整理班和小班),立地因子数据(立地质量、海拔、坡度和坡向),林分结构因子数据(年龄、密度和树种组成),单位蓄积数据(面积和蓄积量)。利用Spss软件分析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中主要因子与单位蓄积量的关系。  1.3数据处理  根据统计分析的需要将林分树种组成分为9种类型:①10杉:杉木纯林或伴有单株散生木的林分;②杉优:杉木占80%及以上的林分;③杉优马:杉木占80%以下、其他树种马尾松为主的杉木优势林分;④杉优阔:杉木占80%以下、其他树种以阔叶树为主的杉木优势林分;⑤10马:马尾松纯林或伴有单株散生木的林分;⑥马优:马尾松占80%及以上的林分;⑦马优杉:马尾松占80%以下、其他树种杉木为主的马尾松优势林分;⑧马优阔:马尾松占80%以下、其他树种以阔叶树为主的马尾松优势林分;⑨杉马:杉木马尾松5∶5混交林或有单株阔叶树伴生的林分。  该试验采用线性回归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用LSD检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所有插图均采用SigmaPlot 10.0进行绘制。  2结果与分析  2.1立地条件对有林地生产力的影响  立地质量对单位蓄积量有影响(图1)。在3种立地类型中,I类地单位蓄积量最高,为268.8620.24 m3/hm2,其次是II类地(236.869.30m3/hm2),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III类地最低,为190.129.32 m3/hm2,显著低于I、II类地(P0.05)。坡向对单位蓄积量有影响(图2)。按照日出到日落,太阳大概从东北坡到北坡的照射方向,单位蓄积量由最低点东北坡(197.1017.13 m3/hm2)升到最高点东坡(269.7838.54 m3/hm2,P0.05),接下来降低到一低点东南坡(211.9715.29 m3/hm2,P0.05),再升高,到西南坡达到第2个峰值(255.1121.33 m3/hm2),接下来连续降低。  海拔和坡度对单位蓄积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在144个抽样小班中,涉及海拔变化范围130~938 m、涉及坡度变化范围12~35,分别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得出海拔和单位蓄积量的相关性系数R=0.067(P=0.427)、坡度和单位蓄积量的相关性系数R=0.053(P=0.531),两者在95%水平内均不与单位蓄积量存在显著相关性。散点图如图3、4所示。  2.2林分结构对有林地生产力的影响  单位蓄积量林分年龄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单位蓄积量明显增大,相关系数R=0.590,拟合线性回归方程为y=8.30x48.53(图5)。采伐时,林分密度在2 190株/hm2以内,单位蓄积量林分密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随林分密度增加,单位蓄积量呈上涨趋势,相关系数R=  0.460,拟合线性回归方程为y=0.09x+128.45(图6)。  树种组成对单位蓄积量有影响(P0.05)。10杉类型的单位蓄积量最高,为259.3314.62 m3/hm2;马优阔类型的单位蓄积量最低,为104.0317.85 m3/hm2(P0.05)。从图7可知:①无论是杉木优势林分,还是马尾松优势林分单位蓄积量随混交比例增加而降低;在比例相当的林分中,杉木优势林分单位蓄积量大于马尾松优势林分单位蓄积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