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雪山的“溜索姑娘”,十年邮路让爱回家]梅里雪山

一个藏族女投递员,只身徒步走邮路

山路凶险,溜钢索,攀山头,行走在万丈悬崖之间。

十个年头里,她风雨无阻,从未延误一封信。

邮件投递准确率百分之百。

南省德钦县云岭乡是澜沧江、金沙江和怒江三江并流的核心地区,也是神圣美丽的梅里雪山所在地。

在那里,有三种人常年跋涉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上。

一种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信徒。

他们手举转经轮。

身背干粮,进行着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转山朝圣活动;一种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爱好者,他们被神秘的梅里雪山和壮阔的澜沧江大峡谷所吸引,发现的渴望驱使着他们徒步前行;而最后就是信息的使者――投递员。

命悬一线的“溜索邮路”      “邮件就是生命,乡亲们时时都在盼着这些信呢!”今年32岁的尼玛拉木是一位藏族女投递员,至今没忘记10年前老所长桑称交给她接力棒时说过的话。

10年前,云岭乡邮政所的老所长桑称年龄大了,他为自己挑选接班人,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尼玛拉木为人本分,是惟一读过初中又到外面打过工的人,因此,老所长桑称决定把这份工作交给尼玛拉木,当时她一个月的工资是350元。

雪山下、峡谷中、澜沧江边,那一条条看上去如同白线的小路就是尼玛拉木每天要走的邮路

这条邮路其实就是一条仅能容纳一人走过的羊肠小道。

在羊肠小道的两边,一边是高耸的石头山,另一边则是万丈悬崖。

尼玛拉木要翻越十座坡度极大的山头。

尼玛拉木投递的路线一共有3条,一条是沿着澜沧江顺流而上,穿过九曲十八弯的月亮湾峡谷,一直到40公里以外的明永村,这条路线徒步来回需要4~6天;第二条路是从月亮湾峡谷人口直上翻越梅里雪山,经过4500米雪线,到达雨崩村,徒步来回需要3天;第三条路线是从海拔2400多米的云岭乡政府出发上山,走10公里的山路。

到达海拔4000多米的红坡村,然后穿越澜沧江,到达对岸的3个村子。

三条邮路加起来总长达到350公里,而整个邮路过程几乎完全是靠双脚徒步行走。

对于土生土长的尼玛拉木来说,爬山,走羊肠小道,并不算什么难事,倒是澜沧江边的溜索,对她来说。

是一个生死考验。

下面是怒吼的澜沧江

两根已经锈迹斑斑、乒乓球粗的钢索横跨两岸,要走完邮路尼玛拉木就必须顺着这两根钢索溜到对岸。

溜索下面,江水汹涌,再勇敢的人看了也会胆怯。

22岁的尼玛拉木从来没有溜索的经验,望着奔腾湍急的澜沧江,心里充满了恐惧。

老所长在为尼玛拉木做示范时,刹不住了,差点发生意外。

尼玛拉木吓傻了,可是老所长十分镇静,走过来帮她挂上溜索,然后用力一推。

尼玛拉木闭上眼睛,只听见风声在耳边呼呼地响。

顺利过江后,这位“溜索姑娘”从此暗下决心以老所长为榜样,开始穿越命悬一线的“溜索邮路”。

走在山路上,这会儿还是晴空万里,说不定过一会儿就会大雨瓢泼。

有一次,尼玛拉木看着天气晴朗,就没有带雨具,结果在一个山崖间突然下起了一场大雨。

尼玛拉木知道邮件绝不能受潮,于是,她迅速找到一块大石头,把邮件藏在石头缝里,人只好站在悬崖边任凭雨水冲刷,又冷又饿又害怕,直到傍晚雨停才继续赶路。

以后,尼玛拉木每次出行都带着3块不同大小的油布,小的包裹邮件,中等的包裹邮包,而大的自己使用。

这样既不会弄湿邮件,也不耽搁行程,还可以将信早点送出早点回家。

在陡峭的山道上,尼玛拉木还要小心提防雨季多发的滑坡、泥石流,以及随时从山上滚落的石头。

许多次尼玛拉木都机敏地躲过了危险,而2002年冬天的那一次她却没有躲过,一群山羊蹬落下一些碎石,直奔山下的尼玛拉木而来。

尼玛拉木身背沉重的邮包,稍微跑慢了一步,茶杯大的石块砸在她的右脚背,顿时鲜血直流。

钻心的疼痛,让尼玛拉木难以忍受。

想到乡亲们还在等着邮件,她硬是咬紧牙关,用地下的土灰堵住伤口,一瘸一拐地继续前行。

比翼双飞那是爱的承诺      尼玛拉木喜欢邮政的绿色,但是她很少穿自己那身绿色的工作服,而是经常穿一身鲜艳的红色外套。

因为穿着绿色的工作服,走在大山里容易混入周围的景色,红色衣服颜色鲜艳,遇到危险的时候,乡亲们容易看见她。

尼玛拉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衣信使”,可在丈夫扎史农布的眼中,尼玛拉木是他的“红衣天使”。

乡亲们开玩笑地把扎史农布叫做“尼玛拉木的媳妇”,扎史农布已经习惯了这个称呼,因为那是对妻子的承诺,他最了解妻子,这个“红衣信使”已经和雪域高原的邮路、和藏族同胞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了。

这位康巴汉子开小面包车跑运输,成了乡里的致富能手,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开车送尼玛拉木邮路,成了邮政所的半个职工。

在家里,扎史农布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活。

尼玛拉木每次出行前,他都给妻子做好香浓的酥油饭,对于长期登山又有胃病的尼玛拉木来说,能吃上口热饭就是很奢侈的事情,她觉得自己特别幸福。

尼玛拉木说,“每5天投递一班,我大部分时间是在邮路上,许多时候也在老乡家留宿,回不了家,不能尽到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   近年来,随着梅里雪山的名气在海内外产生的影响,明永冰川、雨崩神瀑、月亮湾大峡谷等越来越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游客纷至沓来,尼玛拉木负责投递邮件量也成倍增多。

为了方便乡亲们尼玛拉木还把家搬到了邮政所里。

每次,扎史农布都要开车来回200多公里,和尼玛拉木一起拉邮件

邮件太多。

他怕我一个人背不动。

虽然通了公路、通了小客车,但有时赶不上班车,包车又太贵,而且邮件也不安全,所以,老公每次都充当我的驾驶员。

”说到动情处,尼玛拉木的鼻子有点酸酸的。

有好多次,早起外出的老乡出门时,尼玛拉木家的汽车已经停在了村口。

原来,当地路况差,尼玛拉木扎史农布总是天不亮就出发,赶到投递点时天还没有亮,她不愿意打搅乡亲们的好梦,就把车停在村口,等到天亮了,才进村送信。

尼玛拉木心中,她觉得最亏欠的是儿子,7年前,没出世的儿子还曾“陪伴”着她走了9个月的邮路,直到临产前,尼玛拉木才停下送邮件的脚步。

一转眼,小家伙已经长大了,甚至开始埋怨妈妈不能经常陪他了。

只要看着尼玛拉木背起邮包,小家伙就知道妈妈要离开了,便紧紧地环抱着她的腰,不让她出家门。

尼玛拉木只好与儿子玩起了捉迷藏。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看着儿子熟睡的小脸,尼玛拉木有一种本能的失落感,但她深知,自己的邮包有多沉重,那里面装着乡亲们的期待和希望。

每次听说孩子醒来大哭着找妈妈尼玛拉木心疼极了,她内疚地对丈夫说:“不能照顾你和孩子,真是太委屈你了!”见妻子泪光闪闪的样子。

扎史农布“扑哧”一声笑了,说:“我们虽然辛苦,但是在温暖的家里,你在荒山野岭里比我们苦多了,我能有什么委屈?”尼玛拉木忍不住紧紧地抱住了扎史农布

儿子过生日时,是尼玛拉木一家最幸福的时刻。

尼玛拉木买来蛋糕、饮料,招呼邻居家的孩子们来到家 里,和儿子一起过个高兴的生日。

小家伙嘴里唱着:“妈妈妈妈,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

妈妈妈妈,我的好妈妈,快快来坐下……”但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这几年来尼玛拉木却很少经历。

对她来说,自己亏欠孩子太多太多。

她说:“有时候,我送完邮件,偶尔搭上老公的车,看见儿子一个人蜷缩在副驾驶的座位上睡觉,脸上花里胡哨的,心疼极了,忍不住会掉下眼泪。

”   尼玛拉木很在乎丈夫和儿子,丈夫也很能挣钱,有人劝她在家相夫教子,别在雪山里受苦了。

尼玛拉木却静静地说:“送邮件确实辛苦,还不能顾家,我庆幸我有一个好丈夫一直在支持我。

但10年了,我对邮政建立的感情,与云岭雪山上的乡亲们建立的感情,是什么力量都难以动摇的。

当我把邮件送到乡亲们手中,把报刊送到村村寨寨,看到乡亲们高兴的笑容,我很开心,所有的苦、所有的累都是值得的。

”      邮路十年情满雪山      为了方便送信,尼玛拉木经常和村里人拉家常,了解谁家去哪里投亲靠友,谁家的亲朋到内地的哪个城市打工、做生意,由此形成了自己的一个资料库,再后来,遇到重名的信件,她投递起来就轻松多了。

她做着一份简单的工作,但她却始终坚持一个高标准――邮政投递标准。

为了核准一封信的主人,尼玛拉木往往要多走许多路,但看到乡亲们打开信件和报刊时开心的样子,她把所有的苦和累全都抛到了脑后。

她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无比光荣!   有一年,拉木收到几封来自国外的信件,写信人是50多年前出国的藏族同胞,由于一直在国外,地址只能按照当年的印象写,很难找到收件人。

按规定,这样的信件完全可以退回,可拉木觉得有责任把这断了的线再连接起来。

于是,她就有意在投递过程中打听,特别是遇到年纪大的老人,就多问多引导,帮助他们回忆当年的情况。

过了3个多月,拉木差不多把全村人问遍了,这根亲情之线终于在她的努力下重新连接起来。

这封信是写给红坡村一个名叫多吉的老乡,写信人是他的哥哥。

多吉看了信后,对拉木谢了又谢,他跟乡亲们说,原来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哥哥了,没想到有消息了,多亏尼玛拉木把信送来!有机会一定要请哥哥回家乡,看看家乡的变化,看看自己现在的大房子和汽车,看看藏胞现在过上的幸福美满生活。

七八月份录取通知书比较多,这是尼玛拉木最辛苦的时候。

通知书一到,必须立即出发,尽快投送给本人。

藏民在忙完农活后一般都上山放牧,求学的孩子回到家里就变成了牧民。

尼玛拉木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次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投递花了她6天时间,她不断穿梭于乡镇和村子之间,最后在一个高山牧场才终于找到了这名正在放羊的考生。

为了到羊咱村民小组鲁追家送一份录取通知书,她连闯3道泥石流,整条裤子浸满了泥浆,当鲁追从尼玛拉木冻僵了的手里接过无半点污损的信件时,感动不已。

在藏区,曾经有这么一首山歌。

是一个雪山邮递员和藏族妇女对唱的歌曲,邮递员唱道:“阿妹啊,我看见你整天围着这小片地在苦,你啊,一辈子为这块地生,为这块地忙,你一辈子都是这小块地的苦役(藏语中邮递员的发音和苦役相似),只会围着巴掌大的地方转。

”藏族妇女唱道:“阿哥啊,我看见你经常围着这群山在走,你一辈子就在这片山里转,在这片山里走,你一辈子为这片山生,为这片山的乡亲送信忙。

你这辈子就是这片山的苦役,只不过你转的圈子比我大。

”   可以说,这首歌就是尼玛拉木的真实写照。

尼玛拉木就像一朵盛开在云岭乡5800个藏胞心中的格桑花,美丽而不娇艳,柔弱但不失挺拔,普普通通,默默无闻,静静开放。

10年间。

她用一颗感恩的心,把仁爱献给了5800个藏民同胞。

这是一朵格桑花对养育她的雪山的情意。

责编 梅 子。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