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中国IT财务

中国对外开放时间并不长,IT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就是几年时间,因此在事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向来业界人士多重视一般问题,而对财务方面的内容则“敬而远之”。

其实IT财务不仅仅是财务总监(CFO)的事情,它关系到行业内每个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

据观察,中国IT行业的具有一些非常奇妙的特点,现如下:  一、财务记帐中外并存  这主要是指国内许多IT企业财务记帐时采用中国和西方(主要是美国)两个系统。

中国有自己相关财务比较特殊的规章制度,而在美国则用另一种被称为“通常接受的财务惯例”(GAAP)。

两者有许多本质上的不同,没有十天半月也很难讲得清。

但有一点很有趣,就是西方财务年度为跨年度,从今年的7月1日到明年的6月30日,而中国则是1月1日到12月31日。

国内任何企业财务记帐当然必须首先用中国财务系统,而使用西方系统的原因则各有不同:有的是西方大企业的子公司,当然得与老板保持一致;有的是已经在海外上市,必须遵守有关财务规定(准确意义上讲,中国上市的几大门户网站全是海外企业);而有的则是准备到海外上市,先与国际接轨。

因此这些企业会计师们成了帐面平衡的高手,一会儿是1到12月,一会儿是7到6月,要保持两面相互平衡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位来自跨国集团的高级会计师,也曾经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多次把中外的时间搞“混”。

原因是上个西方年度比较特殊,共五十三个星期(一般为五十二个星期)。

为此,国际企业会计师们对中国同行的技艺也是赞不绝口。

在这样双轨制度下练下去,中国IT行业的会计师们没准什么时候为中国也拿个金牌。

二、收支预算形同虚设  相信大家对美国每年一度的国会关于政府预算的激烈讨论印象深刻。

国际上,预算就是,一旦批准了就必须执行,非不可抗拒原因不能违反。

世界传媒大王默多克的成功原因众说纷纭,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却是其公司严密的预算制度。

集团每年要花半年时间做预算,一般的子公司圣诞节过后即开始准备其下一个财政年度的预算,从最低层开始做,从每个美元做起,一层一层地向上报批,到达默多克手中时已经是3、4月份,做帐的单位也变成了百万美元,然后又是一层一层地向下反馈意见,最终在六月中旬完成所有预算

对于新闻集团和默多克来说,预算是管理其全世界百家企业的最好手段。

而在国内业界,不少公司的收支预算完全是为了对付风险商,形同虚设。

没有预算公司也不在少数。

公司的收支控制完全由CEO/CFO们进行“人治”,由他们的个人喜好来决定。

国内IT企业,包括一些比较大型的网站,对于预算的重要性没有认识,总以网络的特殊性加以拒绝,结果才会出现一些公司资金无以为继,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

比如,一位国内较大网站的老总向来对公司预算完全没有概念,因此在人才招聘方面随心所欲,最后却因投资商提醒才发现公司严重超支,不得已采取“裁员”下策。

什么时候一个IT企业拥有自己的预算并严格照其执行时,就是该企业成熟之际。

三、交换广告夸大收入  网站们互相交换广告,以帮助双方提高收入

比如,A网站和B网站交换广告,A网站计入从B网站获得的广告收入,同时也计入在B网站广告的支出,二者相减为零。

对于B网站也是如此。

当然为了做得高明,甚至是多个网站之间进行比较复杂的交易,让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也看不出来。

这样做的动机就在于,目前世界上通行的IT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是基于企业的年收入

网站们为了成功上市或更大限度地,当然希望能把收入“做”得越大越好。

交换广告就成了最有效的手段。

这种方法绝对不是中国IT企业的专利和发明,人家美国人早就这样做了,在里叫“BarterAdvertising”,意思就是以物换物。

早期上市的那一批业主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不过,美国会计师协会在今年3月份为此特意召开会议,并做出决定:企业财务报表中交换广告不能计为收入!不过,咱们中国IT企业还是做了一样发明:互相汇钱交换广告

也就是说,A网站和B网站之间还是有现金交往的,只是数量相同而已。

这样做的最大受益者是国家税务局,因为每次现金收入都得交纳营业税百分之五。

无论怎么做,企业本身并没有得到任何发展,随着国际财务制度的发展,“做”收入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四、记帐不准父债子还  有一个企业在98年欠的非常大的,由于当时并没有支出该款,财务也没有做相应预提处理,结果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引起非常大的被动甚至危机。

而且该企业已经是几易其主,这个问题就成了“父债子还”的例子。

正常情况下,咱们的CFO们本应当根据财务“保守是金”(Conservatism)和“收支相配”(Match—up)的原理,立即将有关支出预先提出来,一直累积到实际支出的那一天,也就不会导致后来的问题了。

咱们中国的IT企业,现在还多是“现金基础上的会计”(CashBasedAccounting),这是一位比较资深的国际公司CFO的评论。

这样的记帐,特别是对于公司的日常管理,是没有多少帮助的,因为其数字并不能反映公司的真正运营情况。

财务记帐制度,是目前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瓶颈之一。

讲这一点,是笔者虽然才疏学浅,但也能观察到国内现有会计记帐制度与国际记帐制度相比所存在的问题。

最希望国内记帐制度能与国际尽快接轨,因为这样能更好地促进中国企业国际的交流,并使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能真正与国际公司看齐。

五、投资专家一统天下  不知什么时候,国内的IT企业都热衷于使用有投资背景的人士做CEO或CFO。

于是在国际著名投资企业麦肯锡,高盛,美林和摩根斯坦利等工作过的人士炙手可热。

这不,著名IT门户网站天极网才招聘了一名“投资专家”做CEO。

这样的现象非常有趣,与国际上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国际公司的CEO或CFO鲜有投资背景的,倒是有一些人具有几大会计师行的背景。

分析我国IT企业之所以这样做,其主要动机还是取悦于资本市场,做融资或上市的准备。

于是,投资专家们成了资本市场的敲门砖,成了“IT花瓶”。

笔者甚至遇到一位从来没有看过其公司资产负债表的CFO,因为他“融资实在太忙了”。

而CFO们本来应当做的公司日常财务管理,就被忽略了,或是推给其他较低级别的来做了。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