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概念观

中学物理概念观。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主要是指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概念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反映了大量物理事实及复杂物理现象中最本质的、最抽象的东西。而物理规律本身就表达了有关物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依存关系,物理概念是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正确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和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概念是由二大要素组成的:一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感知活动、观察实验、经验事实);二是概念形成的形式(概念结构、数学结构、知识结构);二是概念形成的方法(问题解决、科学方法、观察证实)。  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我们都知道。我认为,首先要弄清物理概念的特点,不知道吃饭,怎么饱肚子?认识记住概念,必须要求有一个过程,自己要沉入条件之中,反复求真。  要认识观察、体验、思索。站在地球上看太阳,太阳随时间的变化,不断更换位置。例如,我们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行,车辆在前进,机器在工作,人在行走等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象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撇开本文由收集整理它们的具体形象,从它们的共性去考虑时,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于是,我们把这个从一系列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来,又反映着这一系列具体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就是一个物理概念。总之,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是观察,实腧与科学思维相结和的产物。  定量物理概念,是可以用教学和测量联系起来的。如力、质量、速度、温度都具有定量的表示,如某个力是100牛,某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一一然而,也有许多物理概念,表而看来是不定量的,实际上,它们也具有定量的含义。如平的概念,其定量含义是:如果研究对象是质点,则意味着质点的加速度等于零,故其平条件为合外力等于零。  中学物理涉及的概念约四百余个,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反映物质属性的。如;运动、惯性、质量、能量、电、磁、波粒二象性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其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很难从其字而定义上获得深刻理解。只有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第二类反映物质及其性质的。如;速度、加速度、密度、功率、比热、电场强度、电势、电动势、电阻、电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它们的定义。第二类是反映物质部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如;力、力矩、压强、冲量、功、热量。这些概念的特点是;与物质间相互作用密切关联,对开单个物质是毫无意义的。第四类是一些描述物理现象的名称。如;匀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形变、熔解、反射、折射、干涉、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反射性、核反应、质量亏损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规俸。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知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直接感知是通过观察、实驗、参观、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对象,对有关事物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间接感知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語言描绘,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使学生对有观事物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  理解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它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对事物认识不断深化,能够突出事物的重要的、本质的特征,能够区分相似的事物,能够比较确切地得出概括性得结论。这是属于抽象思维阶段、  运用是从认识到行动的过程。运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方法和准确性;二是熟练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达到巩固和深化。  物理概念认识,应当创造条件,了解大量的物理现象观察物理实驗的基础上,对有待研究的事物有一个较深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和勤于思考。其次,要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索,抓住主要因索,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用准确的,简洁的物理语言给出准确的表达或定义,并指出现该定义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最后,通过与有关,相近概念的对比,以及进行适当的练习应用,来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