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笛乐交流暨“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乐会的回顾

打开文本图片集。

依发生的年代对海峡两岸笛乐交流的时代背景及过程作回顾式的梳理,并简介琴园国乐团自1995年至2011年前后16年间所主办的22场“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乐会

中国竹笛名家名曲; 琴园国乐团笛乐交流。

前后横跨16年(1995~2011),我所策划并导聆的22场“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乐会(见附录1)暂时于2012年划下句点,这时候也该来谈谈这段两岸竹笛音乐文化交流的历程,由于其中所牵涉的人、事、物甚广,我仅能就记忆中的印象来回顾。

台湾早期的笛子身影散见在南北管(南音、乱弹)、客家戏、布袋戏、本土歌仔戏、宗教音乐曲牌及从大陆传入的京戏等剧种,但那时皆是担任伴奏或过门串场的角色,真正的笛子独奏曲几乎没有。台湾接触 “现代国乐”肇始于随蒋介石来台的“中国广播公司国乐团”(前身为1935年于南京成立的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国乐队,1942年转为国乐团,曾于1948年来台于台北市中山堂演出,音乐会虽然成功,但并未起到大量增加爱乐人口的实质影响作用)。1949年后,台湾中广国乐团常演奏一些古曲、民间曲及当时创编的合奏曲,如《妆台秋思》 《玉楼春晓》 《金蛇狂舞》 《五圣佛》 《集贤宾》 《熏风曲》 《普天乐》 《寿亭侯》 《湖上春光》 《春树暮云》 《芳草咏》等,早期成员包括高子铭、王沛纶、孙培章、黄兰英、陈孝毅、周岐峰、刘克尔等,其中只有高子铭是吹笛子的。后来中广国乐团为了推广国乐,开了六期进修班,并设有作曲室,但并没有写出脍炙人口的笛子曲,而且除《江干夜笛》 《幽思》外,也没有什么广为流传的笛子独奏曲

高子铭先生台湾第一位录制笛子独奏曲的演奏家,由当时的鸣凤唱片公司出版其作曲并吹奏的《南山玉笛》及《江干夜笛》(张定和曲)。1949~1965年这段期间,除了《小磨坊》 《迎春曲》 《柳暗花明》 《春夜漫舞》 《山地歌舞》 《城市歌声》 和《灵山梵音》这类合奏小品外,台湾真正的笛子独奏曲是很少的。尔后直到董榕森生先生于1966年创作以小a调梆笛演奏的《阳明春晓》,由时任中广团员的陈胜田先生演奏(天声唱片公司出版),台湾笛界才有了一首较全面的崭新笛曲可以吹奏。(70年代此曲作为台湾中华电视台“每日一字”栏目的片头曲红遍全台。)。

但这时,祖国大陆笛曲的音讯却可以通过以下的三个渠道获得:一是从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所收听到的;二为台湾金门唱片行所翻拷中国唱片公司的33又1/3转的胶版唱片,三是来台的学子所携带的资料,包括陆春龄先生的《鹧鸪飞》 《小放牛》 《欢乐歌》 《今昔》 《喜报》 《奔驰在草原上》、孔庆宝的《百鸟引》、赵越超的《草原牧笛》、冯子存的《五梆子》 《喜相逢》 《黄莺亮翅》、刘管乐的《茉莉花》 《荫中鸟》 《和平鸽》等。

数十年前因两岸局势,简体文字及有关音响数据均不许流通,除了名气最大的陆春龄先生外,其他乐曲的来历几乎无从得知(包括作曲者及演奏者的姓名及背景)。虽然如此,这些唱片对于求乐若渴的我辈来说,还是相当珍贵的,几乎是每天反复播放,百听不厌,后来更加以记谱,最后可说是听到滚瓜烂熟;另一方面,翻印的笛子教材(蒋咏荷、胡结续、陆金山、曲祥等的著作)皆更换包装,陆续在台湾流传。这时期我就有一种想要 “追根究底”的念头,现在看来,应是日后对于两岸笛乐探访之初因。

1970~1987年间,台湾创作的不少笛曲——《十里莺啼》(董榕森曲)、《踪影》(施清介曲)、《搏浪》 《在那片草原上》 《草蜢弄鸡公》(陈中申曲)、《茶林山歌》(郑荣兴曲)、《茶山姑娘》(胡世昌曲)、《昔日》 《遍地稻谷黄》(陈胜田曲)、《笛韵》(张己任曲)、《嬉游曲》(萧唯忱曲)、《凤凰语》(许德举曲)、《梆笛协奏曲》(马水龙曲)、《青年当自强》(陈哲鸿曲)、《江湖载酒行》 《兰阳春暖》(白台生曲)、《嬉春》(陈裕刚曲)、《鹿谷山上采茶忙》(黄石曲)等,虽因两岸政局关系无法交流,但许多大陆笛子唱片、磁带早已在台湾笛界流传,诸如《快乐的农村》(陆春龄)、《故乡的回忆》(孔建华)、《庆丰收》 《黄河边的故事》(王铁锤)、《牧笛》(赵越超)、《姑苏行》(江先渭)、《陕北好》 《枣园春色》(高明)、《牧民新歌》 《山村迎亲人》 (简广易)、《草原巡逻兵》(曾永清)、《收割》 《心中的歌》(俞逊发)、《春到湘江》(宁保生)、《春山采茶》(尹维鹤)、《波湖渔歌》(舟波)、《山歌与采茶调》(魏圣因)、《机床飞快转》(曹文工)等。

1986年春,香港中乐团笛子首席郑济民(原福建音专教师)随团长黄安源首次进入台湾,应新象之邀,在台北、台中两场音乐会中担任独奏。该年年底,台北市立国乐团正式邀请郑济民到台北,与台北市国立乐团合作演出《白蛇传》笛子协奏曲。1987及1988年,郑济民两度荣获台湾新闻主管部门颁发的“最佳唱片制作金鼎奖”,并于1988年举办了台湾青少年竹笛大赛。

1987年,前广东潮剧院李锡奇辗转来台,于台北市中山堂举办“海上的笛声”个人独奏会。同年10月,他又应台南乡韵民族乐团之邀,参与“台南市第二届民俗乐器”展演会。

1988年,王瑞裕(筝、琴)、马英(筝)、林谷芳(琵琶)、周锦霞(筝、柳琴)和我(笛)及盛赐民(二胡)等展开了一次音乐行旅,前后共45天,走访了星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南京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及一些相关民族乐团。依行程先后,我们结识了笛坛老、中、青三代,包括广州罗德栽、黄金城;上海陆春龄、孔庆宝、杜冲;北京霍伟、王铁锤、杜次文、詹永明;西安蒋咏荷、元修和、高明、梁欣、孙永志;浙江赵松庭等人。之后每年我均数次前往拜访赵松庭先生,并将访谈记录写成《1988民族音乐大陆行——访谈当代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一文,分五期发表在《台湾民族月刊》。赵先生的声名自此在台湾响起。

之后,我陆续结识了胡结续、曾永清、谭谓裕、俞逊发、蒋国基、戴金生、李镇、王次恒、戴亚、杜如松等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音乐学院梁欣老师向我简介了大陆笛坛概况,日后更将所有笛子唱片翻录成磁带,并依年代顺序交付给我参考,直到这时我才对整个笛界脉络有更了深入的了解。当时我在台湾几个电台担任笛子讲座主讲,便借机把这些数据传播出去,后来才知道这个节目确实影响了一批收听的年轻学子。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