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与路径探讨

摘 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二者相互融合是集保护生态发展生产为一体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当前我国 “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面临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信任机制缺失、拥有网络技术的新型农民匮乏等方面的障碍。

因此,应逐步构建完善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诚信体系,加快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生态农业发展所需新型农民的培育。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农业;融合;障碍;路径   中图分类号:F49;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9—0029—03   当前,互联网已渗透到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逐渐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将进一步推动以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统一为原理的生态农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即把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态农业生产中,二者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生态农业的新模式,从而促使生态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就此,通过探讨“互联网+”应用于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内在机理,指出“互联网+”将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解析“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障碍,指出生态农业互联网融合的主要路径选择等研究成为现实的内在需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互联网+”为生态农业提供广阔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互联网相互融合,既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领域存在的污染困境,也有助于化解消费领域的滞后问题,是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具体而言,“互联网+”将为生态农业发展主要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互联网+”有利于生态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生产效率的提升   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种植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数据化,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是互联网融入生态农业领域后,生产中所需的一切资源,包括农业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都可通过互联网实现更优化的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1]。

二是有效提升生态农业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并为生态农业产品提供有效监管与安全保障。

通过将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与测控体系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普及环境感知、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实时监测系统,从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多角度发展精准化生产模式,减少良种、化肥、农药和劳动力的投入,极大地降低了农业化学品乱用滥用情况,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

三是通过生态农业经营主体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方式,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耕地质量监测、各种灾害预警、市场波动预测等提供服务 [2]。

四是通过互联网实时掌握生态农产品市场动态,以利于农户及时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种植计划,有利于生态农业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互联网+”易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为生态农业优质高效提供?允当U?   首先,可以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净化生态农业农产品销售市场。

互联网生态农产品销售环节上,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为其定制“身份”与“履历”等标签,通过由供应链建立的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来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保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控,达到保证“舌尖上的安全”的目的。

对于生产生态农产品的经营主体,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通过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等信息技术,不断强化、扩大上下游追溯对接体系与信息互通共享,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建设[3]。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各类涉农信息能够得以即时性传播。

其主要通过涉农信息服务平台及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各类农业市场、农产品信息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知识、农业金融保险等各类信息服务,有效解决各类涉农信息传递的不对称问题。

再次,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保证消费用户的知情权。

互联网时代,农业生产全程可追溯,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使农产品的质量能够得以保障。

(三)创新销售模式,“互联网+”为生态农业产销打造全新平台   与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相比,网上团购模式、“抢先购”营销模式、O2O多平台营销模式等以互联网平台的销售模式,突破了传统销售渠道的限制,为生态农产品开辟了新型的全方位网络销售渠道,将时间、细节和手段等有效结合起来,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二者建立更加充分的信息与信任关系。

因此,互联网生态农业融合,通过电商平台可直接跨过中间经销商的流转环节,减少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通过推进生产经营主体、生态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的对接,拓展生态农产品销售渠道及受众面,并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个性化定制,实现以销定产模式,提供绿色农产品的农户与市场消费者直接对接,既可减少价格欺诈保护农户利益,又能提升信息的透明化程度,满足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安全的期待,并实时服务大规模分散的消费用户,实现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的目标,以及生态农业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的发展转变。

除此之外,“互联网+”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定制、农产品溯源、生产过程的网络监控等全过程的产品体验。

二、“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

农业网络信息平台是发布及获取农业信息的重要工具,但是当前各地专业化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完善,全国鲜有专业性的农业电商平台,所以涉农信息的搜集与发布难以及时到位,无法满足农业从业人员对互联网信息需求。

其二,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仍有 5万多个行政村还未通宽带,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仅有 27.5%,农户电脑的拥有率不足 30% [3]。

这种状况导致许多涉农电商平台很难在农村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很多农户由于信息不畅通,导致很多优质农产品无法得到及时销售而直接烂在农地里,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与人工的浪费。

其三,基于信息技术的生态农产品物流基础薄弱。

由于农产品的储存和保鲜难度大、运输时效性强,其相对于其他商品对物流运输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生态农产品物流是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必要保障。

但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业的电子化起步比较晚,全国生态农产品物流网络及功能齐全的生态农产品物流基地还比较少,农产品物流专用技术和设备短缺,加上农产品物流业的管理和运作方式相对其他商品仍然比较传统,远未达到现代物流的水平。

其四,农业数据库资源共享程度低。

目前我国农业数据库主要有反映地域、专业特色的自建数据库,实体农业信息资源的目录数据库,各种农业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国内外农业网络数据库等[4]。

但是各类数据库的介质与格式难以相同,导致很难达到资源的共享利用。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