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作品及点评] 二等奖作品

点评      这幅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它采取了传统的团扇的形制,装饰考究,透着古雅的气息,很有情调。

那淡绿的底色,若隐若现的荷叶与莲花,似在水中摇曳,散发出清荷的幽香,与其中的书法相映成趣,使你的心暗暗为之感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这就是这幅作品的魅力和亮点所在。

细观其书,不难看出既有《曹全碑》的俊秀灵气,又有《礼器碑》的工稳雍容。

品赏之,宛如一阵清风徐来。

其中“心”、“伐”、“卷”、“皆”、“尔”、“然”、“其”、“其”、“坐”、“无”等字,笔致灵动,线条秀劲,形态别致静逸。

把硬笔隶书写得十分传神,很有碑刻和金石气。

但也许作者过于唯美,过于注重形式,从而对隶书的结体,特别是对字体的收与放注重不够。

如“隔”右部过宽,重心向右下偏移;“参”字下面的三撇在隶书中很少有此写法;“差”字横画雷同,缺少变化;“寰”字右部下方写得过于松散等。

从整体看笔力偏弱,神韵不足,线条不够丰富。

在用印上也多有雷同,尤其是没有落款,这是一大缺憾,也可以说是一个硬伤。

我们在临写古代碑帖时,一定要全面把握笔画结体、章法、用印、款识等各个要素,不能顾此失彼,这是这幅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吧!   (特邀点评:侯登峰)      杨晨同学的楷书采用的是传统的横披形式。

自右至左近300字,字字规整,一气呵成。

因是使用美工笔所书,更加接近毛笔书法厚重圆润的特质,一点一画都沉着有力,写得很有气派,多有唐楷和魏碑的神采。

笔画上看,用笔多以方笔为主,使转提按一笔不苟,用笔轻重快慢很有节奏,体态端庄沉静而不生硬,无大起大落的笔画结体,也无媚态和弱姿。

作者虽才有12岁,但用笔较为成熟,书写心平气和而不张扬,以一种质朴的美示人。

作品中的“金”、“春”、“声”、“意”开合有度,结体大方;“落”、“爱”、“乱”、“绪”等字疏密有致,点画也十分精到;“生”、“外”、“百”、“月”、“衣”、“未”这些笔画稀疏的字在结体的处理上也很细心,做到了不弱不散,与其他字也很协调。

应该指出的是,“瓜”字少一点,写成了错字;“闲”字繁简拼凑,这是不应有的笔误。

另外,“我”的斜钩过长,结字显得松散;而“雨”、“共”、“足”、“更”笔画有些生涩,结体显得拘谨。

作者如能加强基本功训练,不断拓宽视野,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特邀点评:侯登峰)      这幅毛泽东词《沁园春・雪》钢笔楷书,是浙江的叶昌荣同学用美工笔所书。

作品为传统的条屏形式。

全部采用现代简化字书写,但比起用繁体字书写并不逊色,而且写得相当投入,也很有功夫。

作者也许受到毛笔书法的影响,点画用笔殷实沉稳,运笔有节奏感,稚嫩中透着一种朴实无华、天真烂漫的气息。

作品中的“余”、“莽”、“武”、“宋”、“素”、“银”、“皇”收放自如,结体较佳;“长”、“河”、“须”、“惜”、“弯”、“舞”、“蜡”等字笔画厚重、造型古朴且有新意。

再者,对“莽莽”和“滔滔”这些重复的字,分别在捺画和点的细节处,写出了变化,避免了雷同。

通篇看上去让人比较松弛自然,无压抑和造作之感。

略显不足的是,其中“逊”字写得宽大且松散失态;“分”的横折钩斜度不当;“光”、“无”中的竖弯钩过于向上翘起,致使字体不稳;“风”、“射”、“还”笔画欠精准,结字小气,没有放开。

再看落款字体也偏小,且过于拥堵,与正文不够协调,从而影响了整体美。

(特邀点评:侯登峰)      扇面的形式很美,宛如空中半月,写字绘画都适宜。

扇面上用硬笔书法来表现,更感清晰雅致,令人爱不释手。

这几幅扇面作品出自河北保定12岁的刘佳蕾同学之手。

作者很善于安排,根据扇面的特殊形式,因地制宜,使每行长短依次相间,不仅规则中有变化,而且整体也十分和谐有致,令人玩味。

这幅作品写得很有气势,放得开,一点也不见雕饰,不拘束。

观之,恰似明月之夜,清风入怀。

作者小小的年龄而具有的功力不能不让感叹。

就其书法而言,尤其是长捺恍如飘舞的裙带,又似武士佩戴的长剑,呈现出豪放而明丽的意态。

作者下笔从容果断,胸有成竹,笔画劲拔干净,字体蕴涵张力,同时在字的大小上略有调整和变化,也使得通篇更显灵动和透气。

稍有遗憾的是“依”、“事”、“踪”、“前”、“问”、“此”等字结体欠佳,笔画也相对生硬。

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把相互连贯的若干首古诗分隔在三个扇面上,无形中阻断了阅读和观赏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扇面的整体艺术效果。

(特邀点评:侯登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