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及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及其影响。

一、典例剖析。

典例.读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和气压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 (。

)。

A.海陆轮廓及洋流性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D.地势起伏状况。

(2)该季节 (。

)。

A.甲地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B.乙地盛行东北信风,炎热干燥。

C.丙地盛行偏西风,温暖多雨。

D.丁地盛行偏东风,温暖多雨。

[解法指导]。

读:从图和材料可以看出,甲地位于澳大利亚北部,此时该地盛行西北风。

提:根据气流运动方向可以看出该气压为低压,说明澳大利亚大陆上气温高;该西北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从沿海吹向内陆,其性质是温和湿润。

调:根据材料所示内容调取如下知识:气压带、风带对季风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冷暖干湿性质。

答案:(1)C (2)D。

解析:(1)图中甲地的盛行风是西北季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后偏转形成的,C对;海陆轮廓及洋流性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势起伏状况对此处西北季风的形成影响不大,A、B、D错。(2)该季节为南半球夏季,甲地盛行西北季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A错;乙地盛行东南信风,炎热干燥,B错;丙地此时受副热带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C错;丁地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此时盛行偏东风,温暖多雨,D对。

[考法指导]。

考查意图。

此类型试题以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季风为背景考查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季风的性质等问题。

错点分析。

该题易对澳大利亚大陆的季风判断错误,从而使风的干湿冷暖性质选错。

得分要点。

注意盛行风来源地温度及干湿状况。

二、方法讲解。

1.巧判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依据时间判断: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气压带、风带因北移而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气压带、风带因南移而位置偏南。

(2)依据关键气压带的纬度位置判断:主要看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后的位置特点。

(3)依据特殊的自然景观或现象判断:如地中海地区高温干燥时期,说明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大规模向南迁徙时,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等。

2.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三、跟踪训练。

下图为某位同学自绘的某半球高、中、低纬“三圈环流”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表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

)。

A.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

B.Ⅰ纬度降水总体上多于Ⅲ纬度

C.Ⅱ纬度附近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

D.Ⅳ纬度台风活动频繁。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近地面风向向左偏转,可知此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图,故A项错误;Ⅰ纬度和Ⅲ纬度盛行下沉气流,故降水量均偏少,B项错误;Ⅰ纬度为下沉气流,应处于极地高气压带,则Ⅱ纬度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且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天气,故C项正确;Ⅳ纬度位于赤道附近,无地转偏向力,无台风形成,故D项错误

2.下列关于气压带与风带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Ⅰ气压带与a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

B.Ⅳ气压带与c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

C.Ⅲ气压带与b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D.终年受Ⅲ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A。

解析:Ⅰ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a风带为极地东风带,二者交替影响的地区降水稀少,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B项表述正确;副热带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C项表述正确;终年受副热带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D项表述正确。

右图为局部地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

B.②为高空南风。

C.③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 D.④为东南信风。

答案:A。

解析:根据纬度位置可以判断,①地为赤道地区,赤道低气压气流受热上升,属于热力性气压,故A项正确;在赤道高空形成高压,向北流动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南风,故B项错误;向北流动的气流在30°N高空被迫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属于动力性气压,故C项错误;在北半球30°N与赤道之间形成东北信风,故D项错误

4.当③形成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巴西高原绿草茵茵。

B.我国大部分地区丹桂飘香,蟹肥菊黄。

C.北印度洋洋流自东向西流。

D.海洋上等温线(相对同纬度陆地)向南凸出。

答案:D。

解析:③形成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夏季时被亚欧大陆的印度低压切断。此时南半球巴西高原草木枯黄;B项所示现象出现秋季;夏季北印度洋洋流自西向东流;北半球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较低,海洋上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西伯利亚高原是冬季存在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稳定的强大冷高压,一般选择气压场中1 025hPa等压线作为其特征线。下图为近几十年来西伯利亚高压特征变动示意图。完成5~6题。

5.与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

A.距海远近 B.洋流性质 C.海陆温差 D.地表起伏。

答案:C。

解析:特征线包围面积大小变化即高压势力强弱的变化,西伯利亚高压是由于冬季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其强弱取决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温度差异。

6.与1970~1980年相比,1951~1965年我国 (。

)。

A.夏季旱灾多。

B.冬季多低温冻害。

C.夏季洪涝多。

D.冬季旱涝灾害频繁。

答案:B。

解析:大陆出现冷高压的季节为冬季。与1970~1980年相比,1951~1965年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范围大,说明高压势力强,冬季寒冷干燥。

下图为地球上某区域气压带,风带及3 000米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气压带是副热带气压带。

B.甲风带与高空风向完全相反。

C.甲、乙风向相同时同属一个风带

D.图中气压带控制下多降水。

答案:C。

解析:等压面凸向低处,说明该处气压较低,高空气压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由此判断该地3 000米高空等压面向下弯曲的地方为低压,近地面对应气压为高气压带;两侧等压面向上弯曲,说明高空为高压;因此近地面对应气压为低气压带, 甲乙两处的风带,在近地面由高压流向低压,图中的气压带可能是动力原因形成的,也可能是热力原因形成的,A错误;高空空气受两个力,最终等压线与风向平行;近地面受三个力,最终等压线与风向有一定夹角,B错误;如果甲、乙风向相同,说明甲、乙之间的气压带为极地高压带,甲、乙风向相同时同属一个极地东风带,C正确;图中近地面气压带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D错误

8.若该图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且甲纬度低于乙,则可能的是 (。

)。

A.甲风带常年控制容易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B.该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C.该气压带与甲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D.该气压带常年控制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B。

解析:若该图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且甲纬度低于乙,则近地面气压带为副热带气压带,乙应该为盛行西风带,甲应该为东北信风带。常年受信风带控制一般形成热带沙漠气候,A错误;副热带气压带与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B正确;副热带气压带与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C错误;该气压带为副热带气压带,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少雨,易形成热带沙漠气候,D错误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