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教师进修活动探析

摘 要: 教师教育的灵魂,教师职业素质高低关系着教育的成败。教师进修教师素质的保鲜剂,也是教师实现职业专业化的催化剂。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于教育发展的变革与转型,各省市积极开展小学教员进修活动。当时教员进修主要通过学校进修学习团体和学习活动三种方式进行,学习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时事政治,同时伴随一定的考核方式。最后,作者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教师进修状况给予简要的评析,以资借鉴。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小学教师 进修状况。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事业,上承传统教育、下启现代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取得巨大成绩与重大转折的时期。继承癸丑、壬戌学制,南京国民政府学校体制明确把小学教育纳入初等教育体系,确定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1935年的《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实行细则》中,还提出了具体实施义务教育的三个阶段。初等教育在南京国名政府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教师教育成功的关键,小学教师素质的优劣关系到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高低。教师的培养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具有准备性质的专门师范类院校的职前培养,二是在教学岗位上的亲身实践与经验积累的训练,三是具有继续教育性质的在职进修。这三个阶段都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而教师进修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后面阶段,对教育职业者提升教学技能、增强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念,以期跟上时代步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的概况。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教育发展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许多改自书院、私塾的新式学堂已初具规模。由于义务教育的倡导,进入小学就读的学生不断增加,从业于小学教育行业的教师也增多。但是相对于学生的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师的数量跟不上其增长速度,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更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发展。随着有关整顿师资队伍的法令的颁布,特别是对教师资格审定方案的施行,在职教师进修培训势在必行。

(一)师资队伍的构成。

1935年出版的《南京市郊乡村小学之调查》(如表一)显示了小学教员的学历背景,从中可以看到经过师范教育学习、训练经历的教员有109人,占总教员数的57.98℅,一半多一些。除此以外还有来自军校、工科学校背景的学生、旧式学校教员,未填学历的人的学历背景更是值得怀疑。这样不专业、不规范的师资队伍很难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而且此项调查还是基于尚属中国教育比较发达的南京地区,全国其他地方的小学教员素质可想而知。

表一 教职员学历表[1]。

(二)教师进修的动力。

1.教师资格的二重审定

沿袭清朝教师资格审定的做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师资格审定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34年5月21日,形成了法规性的条例,即《小学教员检定暂行规程》(在1935年6月21日正式成为《小学教员检定规程》)。要求对教员要采用双重审定的原则:一是学历的审定,即要求小学教员必须由师范学校毕业生担任;二是实际教学能力的审定,即要求对现任小学教师的学识及教学经验的进行考核,检定合格者即可授予许可状(证)。同时,获得许可状的小学教员也不是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在四年的期满过后,还需要进行第二次资格检定

这就要求现任的小学教员接受检定,如果检定不合格,则意味着可能失去做教师的资格。据浙江省两市七十二县的统计,小学教员检定合格率只占41%[2],合格率一半也没有达到。小学教员合格率低成了普遍的问题,广东省先后颁布了《小学教员补习函授学校简章》、《训令教育局督饬不合格小学教员报名入函授学校补习》等训令,督促小学教员进入函授补习学校进行学习。从1932年山东省教员检定合格者的资历中可以看出,有进入师范讲习所、单级养成所和训练班的学习的人占到了总教员人数的35.5%。[3]这样,小学教员在资格审定制度的压力下进行在职培训的动力增加。

2.教育改革的推进。

1919年五四运动后,全国掀起了把文言文改白话文的教科书变革,推出了《新体国语教科书》,提出“各县教育机关利用寒暑假设立国语传习所,召集本地小学教员一律传习国音”。1932年10月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把小学课程设为了公民训练、卫生、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美术、音乐10科,1936年又把体育和音乐合为唱游科,1942年后又把社会科分为了历史、地理、公民三个分支。这一系列的小学课程的改革都是促进小学教员进修的外部动力。

同时,教学方法也要求更新。清末学习日本教育,深受赫然巴特教学法的影响,小学教育方法单一、死板。随着杜威、孟禄、克伯屈、柏克赫斯特的相继访华,教育界开始重新反思现存的教学方法。反对传统的注入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改革传统教育机械呆板的痼疾成了这个时期教育方法改革的焦点。在民国后期,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本土化发展,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都对小学教育方法的变革有很好的启示。这些都构成了小学教师进修的部分内容,以促其跟上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

二、小学教师进修的方法及途径。

1912年教育部公布《师范教育令》规定“师范学校得附设小学教员讲习所”,1913年又通令各县设立小学教员讲习所。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发起的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议决《改进全国教育方案》中提出“筹设各级各种师资训练机关计划”,提出办小学教师进修师范传习所、讲习所,招收现任的小学教员进入学习成为专科教员。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教师进修的活动组织机构,以帮助小学教员进修

(一)学校学习

1.脱产带薪深造。

这是一种彻底而全面进修的方法,需要取得所在学校的同意及支持,特别是在经济上要给予保证。如河南省教育厅奖助小学教师进修,每年都选派一些人到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或大夏大学进行深造,并且发给进修深造教员原来一半的薪俸。[4]。

2.假期学校函授学校

国民政府时期开始全面学习美国的教育,在哥伦毕业大学首创的暑期学校教师进修方式传入中国,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先采用此种方式培训教师,这种假期学校的培训方式就是充分利用教师的寒暑假这样一段较长的空闲时间进行学习。假期学校的主办单位有两类,一是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高等院校,教育部于1936年3月训令“各全国各大学凡教育科学学院科系应开放或设置有关小学教员实际应用的学程,小学教员可以前往研习,作旁听生待遇,其考试及格者,应予以证明文件,作为进修成绩的一种”[5];二类是各省的教育厅局,在1934、1935年教育部曾两次令各省市教育厅局举办小学教员暑期讲习会。以湖南省为例,小学教员进修从1933年起,每年暑假由教育厅召集各县小学教员在省城培训,该省制定小学教员讲习会办法规定:(1)各县应于寒暑假内,召集未合格之小学教员举办小学教员讲习会;(2)参加讲习会之小学教员应以现任为原则;(3)讲习科目应以下列各科为主:精神讲话、小学教材及教法、小学行政、健康教育、抗战建国时期之小学教育;(4)讲习会不得征收费用,各县讲习会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星期。[6]在1945年5月颁布的《各省市小学教员假期训练实施计划》中,还把参加假期学校的学员分为甲乙两种,其中甲组包括校长、主任、合格教员,在两年每年召集训练,乙种包括代用教员、不合格教员,三年内每年召集训练。每期讲习时间为4星期至6星期,期满成绩合格者发给结业证明书。[7]。

教育部1943年7月颁布《师范学校附设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教员进修班暨函授学校办法》,指出师范院校应该开办函授学校函授学校学习期一般为1年,结业时通过考试进行判定,给予进修证明书。其中1943、1944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函授学校开办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二)学习团体。

1.读书会:阅读进修

读书会是教员通过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书籍,并在一起讨论、学习书籍内容的一种进修方式。为了充分使用书籍资源,倡导建立巡回书库,方便教员传阅。

除了阅读书籍,还包括报纸、杂志,教育部发行小学教员进修的刊物《国民教育指导》月刊成为各地小学进修学习的普及刊物。各个省市也针对本省的进修状况发行刊物,如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特别编印了《小学教师》半月刊来帮助教师进修,浙江省在1937年创办了专门针对小学教员进修学习的《进修》期刊。这类期刊上主要刊登有教育讲座、行政计划、教材教具、教导方法、实验报告、检查统计、通讯研究、教师园地等内容,方便教员深入学习

2.通信研究会。

通信研究会主要依附于高等院校建立,让小学教员在专业学术团体的带领下进行研讨学习的一种方法。教育部于1936年5月的《学校附设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办法大纲》中要求高等院校设立一个专门帮助现任小学教员进修学习的通讯研究处。教员与高校通过使用通信的方法商讨小学教育实际问题,以期在专业学者的指导下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同时,还发行同步的通信研究的教育刊物,以便商讨学习

(三)学习活动。

1.教育播音。

江苏省无线广播电台每周五下午会播放三十分钟的教师进修节目,每次播讲的题目、讲师姓名等信息会提前在《小学教师》半月刊广告栏预告,而且历次播音的讲稿还会选列在《小学教师》半月刊中刊印,方便那些没有及时收听的教员学习。这是一种覆盖面比较广,而且平衡教员工作与学习时间,较为经济合算的学习进修方法。

2.教师竞赛。

这是一种带有竞争性质、奖励性质的教师进修的方法。竞赛的结果会公之于社会,对于进修教师有很好的鞭策作用。在1935年江苏省举办的小学教师征文比赛中,对第一名扬州私立达商小学池伯英的论文《小学生X生活训练及公民之研究与实施》给予了奖金四十元的奖励。[8]1947年教育部倡导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小学教师进修研究竞赛,通过相互比较、互相学习,提高教员素质、增进教学效能。竞赛的内容主要包括“参加研究会、参加假期讲习班、参加师范学院附小教员函授学校的次数及成绩,还有储备书籍、供应书籍的情况,教学演习、各科教学竞赛、参加论文竞赛、编写儿童读物的情况”[9]。

3.学术讲演会。

相当于今天的讲座,主要通过参加一些教育学者专门举办的演讲而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讲座虽然次数不多,覆盖范围不广泛,但内容程度深、极具有社会效应,来自各地的教师济济一堂亲自聆听教育家的一些先进教育观念及理论的阐述,能够激发自己对教育的热情与思考。如安徽省暑期学校举办的暑期学术讲演会安排有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章益讲演《社会心理学在社会科学中之地位》、中央大学数学系主任何鲁讲演《科学方法》、安徽省立二中的校长许恪士讲演《小学教育中之哲学问题》、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陈东原讲演《中国教育之今日与明日》[10],等等。

三、小学教师进修的内容。

(一)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通过广东函授学校学习内容可以略窥一二,内容主要包括:国语、算学、简易代数及几何、历史、训育实施法、普通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纲要、各科教材及其教法、普通教学法、教育学纲要、地理、生理卫生、博物、教育统计释义及图表之应用、教育测验标准之应用、小学行政概要、儿童学概论等[11]。可见,进修课程的学习范围涵盖十分广泛。

进修学习与师范类的职前学习是不一样的,其特点一是补缺性,相对于职前训练的无目标性和抽象性言,进修学习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具体性,教员会主动针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薄弱处调整学习重点。二是拓展性,就是学习新的知识内容以补充原有的知识体系,如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学习公民、唱歌、手工、自然、科学、常识等新的课程,教员要进行与之相关的培训也是必要的。

(二)时事政治。

国民政府时期推行三民主义,在小学实行训育制度,要求注重对学生党义、伦理知识的培养,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加强对教师教育与管理,支持新政府,因此在教师进修中贯彻实行党的思想教育

(三)作业与考核。

平时的作业,如江苏省教师进修的作业有很大部分来自当局编印的《小学教师》半月刊上的习题。还有就是各类进修团体均有相关的课堂、课外作业。

最终的考核,通过考试测验相关学习的内容,及格者授予进修证书,作为以后教员审定考核成绩的一种。

四、小学教师进修遇到的困难。

(一)经济的拮据。

1927年李楚才对江苏九个县小学教师的调查,他们的平均月薪从11元到21.7元不等,全省教师月薪为17.3元。根据当地生活水平计算,每个教师每月需要43元才能维持家庭基本生活。[12]1931年的教师薪俸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如表二),而且地区之间差异显著(12.5元至76.5元)。除此之外,小学教员工资被拖欠是经常的事。

教员工资待遇低,难以负担进修学习中的一些学习资料的购买。书籍的价格便宜的如《小学课程标准》需要二角五分,胡颜立的《小学自然科教学法》需要三角五分,刘百川的《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需要七角,孟宪承的《教育概论》需要八角,贵一些的如艾伟的《初级教育心理学》需要一元二角,俞子夷的《新小学教材和教学法》需要一元八角,雷通群的《教育社会学》需要二元,朱经农的《教育大辞书》需要十五元(缩本五元)。[13]。

表二 1931年小学教师工资表[14]。

(二)工作的繁忙。

民国时期小学教员是极其紧缺的,这就直接导致师生比例的不平衡。从表三可以看出,一个教员要管理大约25个学生,随之而来的是教学任务的繁重。

表三 小学教师与学生人数比[15]。

五、特点与启示。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师进修制度规范、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进修活动增加了教师队内部凝聚力,其中假期学校函授学校、通讯研究会、讲座提供了高等院校与初等学校的有机联系,专门刊物的发行促使教师进修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进修奖励机制的建立也促进了进修活动的开展。教师进修改善了当时小学教员的严重缺乏与师资队伍杂乱的现状,给在职的教师指明了一条自我学习与完善的途径。

但是,教师进修国民政府时期的根本性质是对教员职前培养的缺陷、师范教育不足的一种补救措施。进修的目的就是迅速提升在岗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其次,进修方式比较局限。在全国教育经费紧张的大环境下,要硬性地规定每位小学教员进入学校进修学习是不可能的,而更多采用一种非制度化的进修方式,如学习团体、教育活动。

国民政府时期小学教师进修的利弊得失中,应该认识到国家对教师进修的支持力度是关系整个体制顺利运作的关键,政府应该增加对教师进修的资金补贴;还有就是改变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脱轨现象,实现教师职业的真正专业化。

参考文献:

[1]赵石萍,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南京市郊小学之调查[M].文教事业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50.

[2]汪家正.教师进修问题析论[J].江苏教育,1935—4—3(29).

[3]山东省检定小学教员委员会第二次工作报告——统计部分[D].1932:29.∥范星.《民国时期山东小学教员检定研究》.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24.

[4]本厅奖励小学教师进修[J].河南教育月刊,1935—5—1(31).

[5][15]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70、132.

[6]刘寿祺.刘寿祺教育文集.湖南省师资短期训练班之过去与将来[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69—70.

[7]教育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G].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230.

[8]小学教师进修征文结果得奖者六人[J].江苏教育,1935—4—10(144).

[9]教部举办小学教师进修研究竞赛[J].教育通讯月刊,1947—4—7(26).

[10]教育厅举办暑期学校及暑期学术讲演会纪略[N].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9—2—26(31—32).

[11]广东省立学校教员补习函授学校简章[N].广东省政府公报,1930—119(3).

[12]李楚才.小学教师的生活问题[J].中华教育界,1928—17—6.

[13]程曦明.重要教育参考书目提要[J].小学教师,1936—3—19(35—38).

[14]二十年度全国初教概况[N].申报,1935.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