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湘楚风【楚风湘韵,两岸深情】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主办,湖南省文化厅承办的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于2011年11月下旬至2012年2月中旬在台湾举行。

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博物馆具体组织实施了本届活动

活动以“楚风湘韵”为主题,包括“楚风湘韵――湖南民艺民风民俗特展”“楚风湘韵――两岸民间乐舞专场演出”和“保护、传承、弘扬――两岸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三个内容。

本刊记者采访了参加本届活动相关人员。

当这个话题一拉开时,每个人都沉浸到美好的回忆之中,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通过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对促进两岸今后的交流发展具有不凡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艺术中国》:2009年举办的首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物质文化遗产月” 活动展示了来自大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台湾各界好评。

而第二届该活动为什么单独由湖南组团举办呢?    叶伟平(省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此次由湖南单个省份承办两岸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在全国是首次,具有不凡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近年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紧紧围绕抢救、传承、保护这根主线,建立了全省非遗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第二是我们所做的工作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所以文化部很信任地把这次赴台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交由我省单独组团举办;第三是湖南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为世人瞩目。

湘北洞庭文化圈、湘东至湘南的湘江文化圈、湘西北武陵文化圈、湘中梅山文化圈、湘西南雪峰文化圈等五大文化圈,诞生了独具魅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目前共有“昆曲”“汩罗江端午习俗”2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湘西自治州被文化部批准命名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非遗项目有99项,国家级传承人55人;省级非遗项目有220项,省级传承人有157人,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

《艺术中国》:湖南第一次承办这样一个规格高、规模大、人数多、时间长的赴台文化活动,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请问湖南为此做了哪些工作?   梁向东(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省非遗中心副主任、文艺生活杂志社社长):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跨度时间长,历时2个半月。

展演地点多,在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地举行。

参与人员多,共有180多人参加。

在组织上、经费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这也正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考验、一种锻炼。

各个部门化压力为动力,群策群力,努力完成文化部交办的这项光荣任务。

为组织开展好这次活动,文化部外联局有关领导及专家多次到湖南,召集省文化厅等单位商讨展览展演的具体内容,协调解决与台湾方合作中有关事项。

省文化厅专门的工作机构,明确机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

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

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亲自担任组委会主任。

组委会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部和展演部,抽调了省文化厅市场处、计财处、办公室、社文处及省群众艺术馆、省非遗中心、省博物馆等单位的领导和有关人员。

活动筹办期间,执委会共组织召开了十余次工作会议,督促各项工作进度,协调解决经费、人员等各项重大问题。

省财政厅、省台办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活动的顺利开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艺术中国》:本次展演活动台湾引起轰动,反映热烈。

您们能谈谈当时的盛况吗?   胡敏(省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这次“楚风湘韵――湖南民艺民风民俗特展”从2011年11月26日开展起至2012年2月16日结束,持续两个半月的时间,先后在台北市松山文化园区、高雄市佛光山、台中市创意文化园区三地展出。

其中,台北23天,高雄53天,台中33天。

本次特展共展出了27项湖南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有以湘绣、土家族织锦、湘西苗族挑花、湘西苗绣、苗族花带、侗锦、瑶族八宝被、花瑶挑花、湖南少数民族服饰等为主的民间织绣;以宝庆竹刻、益阳小郁竹艺、土家族竹雕、湘西竹编等为主的民间竹艺;以隆回滩头木版年画、邵阳羽毛画、苗画等为主的民间绘画;以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醴陵釉下五彩瓷、湘西土陶等为主的民间陶艺;以浏阳菊花石雕、洞口墨晶石雕等为主的民间石雕和以江永女书和安化黑茶为主的民间奇葩。

由于高雄佛光山和台中创意文化园是同时展出,湖南非遗中心和湖南省博物馆共筹集了近500件精品参展,其中包括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175件文物。

由于展览中期恰遇农历新年,湖南非遗中心还分两批组织29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赴台,现场演示湘绣、苗画、长沙棕编、湘西竹编、滩头木版年画等湖南非遗精品项目,传承人精湛的技艺令台湾观众赞叹折服。

展览期间,还组织湘绣、长沙棕编、湘西竹编、滩头年画等项目传承人,在台北和高雄佛光山开办了10场工作坊教学活动,吸引了200余名台湾民艺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身临其境地体悟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

向美华(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楚风湘韵――两岸民间乐舞专场演出”总导演):“楚风湘韵――两岸民间乐舞专场演出”从2011年12月6日到达台北开始,至12月26日在佛光山最后一场演出,历时24天,行程3000多公里。

这次专场演出台湾演出了八场,比原定计划加演了二场。

透过十个湖南民间传统歌舞的表演,向台湾民众展示湖南苗、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风情和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一场是在台北国父纪念馆登场亮相,1100个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

在最后一个节目土家族《摆手舞》欢快的节奏中,演员把在座的观众邀请上舞台学跳摆手舞,台上台下一起互动,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围在演员身边拍照留念,情意绵绵。

一位台湾的民间艺术家在后台找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4岁的田隆信老师,俩人相见恨晚,相互切磋,台湾的民间艺术家把他自己录制的一张演奏光碟送给了田老师,田老师也将亲手制作的土家族乐器“咚咚奎”送给了对方,并相互留下对方的电话号码。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排湾族部落的歌谣及勇士舞、客家北管八音也同场演出,为两岸非遗交流凭添佳话。

负责这次活动的艺术总监、中国非遗保护工作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教授对演出予以高度评价。

徐美辉(省非遗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这次活动充分展示独具特色的湖南民俗民间文化和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是两岸开放交流20多年来赴台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盛会,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

新华社、人民网、央视国际频道、《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红网等20多家大陆媒体高度关注,台湾中视台、东森新闻台、人间卫视等7家电视台,《旺报》《中国时报》《太平洋日报》《更生日报》等13家报纸,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凤凰网资讯、文化快递等20多家网络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广泛、深入持久的报道。

此次活动媒体报道及网络转载数量据百度搜索达4800余篇次,谷歌搜索达4万余篇次,活动主题“楚风湘韵”关键词百度搜索超过7万余次,谷歌搜索达44万余次,营造了海峡两岸浓厚的文化交流舆论氛围。

据粗略统计,前来参观活动展览的台湾观众近32万人次,仅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开馆仪式的8天时间里,每天参观展览的观众达2万人次。

为更好的普及非遗知识,我们专门开设了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物质文化遗产月”网,及时更新活动情况,转载刊发其他媒体报道,及时公布活动项目和时间安排;逐一详细介绍各个非遗项目亮点,网页共发布文字稿件226篇,图片500多幅,全面展示了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

《民族论坛》杂志还用20个版面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还与《三湘都市报》文体副刊中心合作,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有奖竞答活动”。

网络联动式的二次传播方式,使得这次竞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初步统计转发的QQ群上百个,近万人参与竞答抽奖,10余万人关注活动的开展。

《艺术中国》:孙老师,您是两岸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特邀嘉宾,您认为本次“楚风湘韵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湖南台湾今后交流、发展等有何意义?   孙文辉(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省非遗专家):我这次有幸得到邀请参加此次论坛,与台湾专家一起共同探讨了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等问题。

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根文化” ,大多深植于民众之中,是中华文化的“DNA”。

这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与展示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寻常百姓家,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共同守望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这次到台湾进行文化交流, 我们也是希望不仅能让更多的台湾民众了解、欣赏、体验湖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为海峡两岸文化界人士提供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共同发展的平台,深化两岸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两岸共同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