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上情”与把握“下情”] 吃透上情 把握下情

做了十几年跑城建报道的记者,我体会到,要保持新闻“触角”敏感长久不衰,并能不断地抓到“活鱼”,吃透上情”,把握好“下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关键。

在我们国家,新闻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党的喉舌。

既是“喉舌”就要受到“大脑”的支配。

因此,作为“喉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听党的话,坚决按照党的方针政策行事,是起码的条件。

而要保持新闻“触角”的敏感,并能不断地抓到“活鱼”,仅仅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听党的话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研究党的方针政策,领会精神实质,学会把握住时代脉搏的本领,这样的记者才会有敏感的新闻“触角”。

前些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下岗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给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同时也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如何处理好改革下岗的矛盾,不仅是老百姓关心的大事,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的大事。

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下岗问题的正面报道,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在把握好报道尺度的情况下,还要有所创新,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作用,这就要看记者功底的深浅了。

1996年的一天,我深入企业采访,发现天津市第二建筑公司一线职工大部分换成了外地人。

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通过进一步深入采访,我发现天津的建筑行业一线职工大部分是外地人。

我心想,这就奇怪了,在国有企业改革安排下岗职工困难的情况下,却存在大量使用外地民工的事,为什么?这使我立刻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个重大新闻报道线索。

于是,回到单位立即向部主任汇报,并说明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大量职工下岗无事干,另一方面大量岗位却让给外地人,这究竟是为何呢?我和部主任带着疑问来到建筑企业进行深入采访,撰写出了评析性文章《天津人还能当泥瓦匠吗?》,很快刊发于《天津日报》一版。

文章一经见报,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这篇文章对当时如何解决下岗职工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被评为当年天津市好新闻一等奖。

吃透上情”固然有益于把握方向,但是如果对报道对象不熟悉,不了解,不时刻掌握其横向、纵向发生变化的情况,往往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独家的新闻新闻的敏感程度往往取决于对“上情”的吃透程度和对“下情”的掌握程度,不仅缺一不可,而且同等重要,一次我去天津市建工局下属的一个构件公司采访,因为与经理是老朋友,因此无话不谈,在谈了需要采访的内容后,便海阔天空地闲聊了起来。

无意中他提到厂内职工私活的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他说,一度职工在单位偷干私活的问题相当严重,曾经采取过许多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收效都不大,后来公司索性非但不禁职工私活,反而拿出专门的时间帮着职工私活,每周三为职工私活申报日,无论谁,只要单位办得了的事,都想办法帮助职工

私活的工本费单位负担,材料费按成本价收取。

这个决定一公布,立即赢得了广大职工的赞扬,从此,不仅工作时间干私活的不见了,发牢骚的少了,说怪话的少了,而且职工们的工作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明显提高,企业生产效益随之提高。

许多职工这样说:做人不能没有良心,单位这么关心大家,再干缺理的事就太不应该了。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构建和谐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构件公司帮助职工私活的做法不就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具体行动么?想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平时深入基层采访了解到的情况,一下子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一些企业职工发生矛盾的事件一件件重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想到这里心里有谱了,于是很快写出帮助职工私活的报道,消息在《天津日报》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被《天津日报》评为当日好新闻,市领导同志认为该新闻对引导企业构建和谐企业具有很好的启示。

我体会,在吃透上情”的情况下,知识结构越丰富,心中储备“下情”越多,深入基层采访挖掘新闻往往会有左一右逢源的感觉。

(作者单位:天津日报社)。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