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套筒的脊柱内镜下的颈椎前路减压及融合术

【摘要】 观察基于工作套筒内镜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应用Metrx椎间盘镜系统及自行改制的工作套筒减压器械,共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了内镜下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手术方法:取偏右侧颈前横切口,长约2 cm。经血管神经鞘与内脏鞘间手指解剖至椎前,顺序插入扩张管及原工作套筒或自制双臂、缩短的工作套筒。在内镜下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术。[结果]一旦工作套筒稳定固定,术中病人不适反应轻微;内镜下间盘组织、骨赘、后纵韧带及硬脊膜等结构显示清晰。工作套筒缩短后手术视野照度改善,视野更加清楚,减压器械可操作空间有增加;改为双臂固定后稳定性有改善,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术中套筒移动。术中出血80~800 ml,手术时间80~210 min;颈部切口均在1周内完善愈合。术后咽喉部不适轻微,无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病例MRI均提示减压完善,并获得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改善。[结论]基于工作套筒内镜颈椎前路减压术是可行的,具有较传统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颈部美观,颈部手术野照明清楚、减压完善的优点。但套筒内操作空间较小,工作套筒的移动会引起术中病人不适反应,且有引起周围结构损伤可能等问题尚有待改善。

【关键词】 颈椎 内镜 减压 融合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this technique has the advantages of improved intraoperative visualization,thorough decompression,minimal trauma,quicker recovery and improved cosmetic result.Disadvantages waiting for further improving include:limited manipulation space,discomfort and potential hazards to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 resulted from moving of the working tube.

Key words:cervical spine; endoscopy; decompression; fusion。

80年代以后脊柱内镜手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胸段及腰段的前、后路手术,如胸、腰椎椎间盘切除术,椎体切除术,椎体融合术,及胸椎前路松解术等〔1〕。但脊柱内镜下的颈椎微创手术的发展却相对缓慢,文献报道也较少。

作者借助于METRX椎间镜系统,并对这一系统中的相关器械进行了改进,共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基于工作套筒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1年11月~2003年3月,共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了内镜下的前路减压融合术。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51岁(平均42岁),病变节段:C3、42例,C4、53例,C5、65例,C6、72例,合并C4、5及C5、6双间隙突出2例,C3、4及C4、5突出1例。随访时间:6~36周。其中14例术前脊髓功能评分(40分法〔2〕)21~32分,平均27.4分;1例手术时尚处脊髓休克期,术前脊髓功能评分0分。

1.2 手术器械

METRX椎间镜系统及经过改进的相关器械(图1、2)。

1.3 手术方法。

皮肤切口定位:在C型臂X线机下,以一克氏针为指引,将切口准确定位在预定减压间隙所对应的皮肤上,依克氏针划线,以此线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交点为中心,作一长约2 cm横切口。

建立工作通道:切开皮肤及颈阔肌,找到血管鞘与内脏鞘之间的间隙后,以食指在这一间隙内轻柔地钝性分离,直达椎前。在这一分离过程中,如遇到条索样结构,则手指向其他方向分离,避开此结构,不可强行分断。以手指为引导,放入定位杆,沿此定位杆按序放入扩张管,直至放入工作套筒取出各扩张管,将自由臂与工作套筒连接以固定工作套筒。装上内镜卡环及内镜。向预定减压之椎间隙内插入一约1 cm长之针头。透视证实定位准确后,取出此针头。以双极电凝烧灼双侧之颈长肌在套筒内之少部分,以防减压时出血。

1.4 减 压。

环锯法:取出内镜,放入适当大小之环锯,徐徐旋入,至岩芯转动后,取出环锯及内容。如旋入深度达术前按MRI或CT所测定的最大旋入深度时岩芯仍无转动,则晃动环锯,将其连同已钻取部分一起取出环锯取出后,放入内镜,此时可通过显示器清楚、放大地显示残留软性间盘组织或骨赘。以髓核钳、角度刮匙等逐块取除这些压迫组织,直至硬膜囊前侧完全减压(图3~6)。

图1Metrx原工作套筒 图2长度缩短4 mm后的双臂套筒 图3工作套筒置入、固定,环锯减压 图4内镜下以髓核钳、刮匙减压

图5环锯取出后残留椎间盘组织 图6内镜下以髓核钳取出压迫组织 间盘组织直接切除法:对于只存在单纯软性间盘组织压迫的患者,可以在内镜的照明及显示器的放大作用下,以髓核钳、刮匙等器械逐块将间盘组织切除,以保留软骨下骨板。

1.5 融 合。

以比上述大一号的环锯,于髂结节略后侧,取一适当大小之三面皮质髂骨块,先在偏于一侧处钻1孔,以利引流血液;再在此骨块之正中钻入一1 mm直径克氏针,以此克氏针作为手柄,将骨块送入工作套筒内的减压孔处。在台下助手对颈椎的牵引下,将骨块嵌入减压孔内。移除克氏针。缝合颈阔肌及皮肤(2针)。

如单纯切除间盘组织,则以骨刀在髂骨处取一适当厚度之三面皮质髂骨块嵌入椎间隙内。

2 结 果。

2.1 术 中。

术中病人反应:一旦工作套筒稳定固定后,患者一般无明显不适反应,但如发生套筒移动,在重新固定套筒时,仍会出现呛咳等不适反应。

术中出血:80~800 ml。手术时间:80~210 min。

术中改进器械的使用:原工作套筒较长,因而套筒内可操作空间较小,特别当单纯使用刮匙等而不使用环锯时,更是如此。工作套筒缩短后,减压器械可操作空间略增加。同时内镜可向减压孔内推进的深度增加了约4 mm,总计孔内深度可达约8 mm,可更清楚地显示减压深处后纵韧带等结构。改成双自由臂固定后,工作套筒的稳定性有所增加,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套筒外组织从套筒底端进入术野内,特别当需要移动工作套筒时更是如此。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