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同礼晚年的目录著作及其价值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论述了袁同礼晚年目录工作的具体情形,介绍了其各种目录著作的概况。认为袁同礼晚年目录著作的特点是:搜集范围广、查考出作者的中文姓名、完善每条目录的细节、编制方法灵活。它们具有工具价值、线索价值和学术积累价值。袁同礼目录工作体现出的奉献精神、考证精神和实践风格是值得学习的。

关键词 袁同礼 目录著作 目录学 图书馆学家 目录学家。

袁同礼(1895—1965)是中国著名的图书馆事业家、目录学家,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奠基人、中华图书馆协会的领导者。在领导中国图书馆事业期间,他夙兴夜寐,书写了一段事业与人生的辉煌历史。而在1949年旅居美国后,他孤身拼搏,埋头苦干,编纂了大量价值极高的目录著作,为中西学术的沟通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人生的中年时期,袁同礼公务繁忙,无暇著书,所以作品大多为简短的序跋、书目或论文。旅居美国后,无论从时间、精力,还是工作经验、社会阅历来讲,他完全可以著书立说,但为何却选择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目录编制工作?早年,他在清华学校图书馆工作,后赴美国留学,在国会图书馆编制中文书目,考察欧洲各国图书馆,并对《永乐大典》存目进行持续追踪等经历,可能激发了他对目录工作目录作品的特殊兴趣。在执掌北平图书馆期间,他领导同人编制了大量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目录,得到学术界的肯定,这使他对目录的编制技术与重要作用有深刻领悟。而在与国内外学术界广泛交往的过程中,他发现书目(尤其是高质量的汉学书目)对沟通中西学术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看来,个人兴趣、工作经验、深刻认识以及沟通中西文化的使命感,或许就是他寓美后自觉承担起目录编制工作的原因。

那么,袁同礼晚年的目录工作情形是怎样的?其目录作品有何特点和价值?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1 袁同礼晚年目录工作的情形。

钱存训先生在为《袁同礼中国艺术考古西文目录》作序时写道:“编制如此规模的、复杂的主题目录,要求编者精通各种语言,具备编制目录的能力,并熟谙各主题的具体知识。很少有学者能同时具备这三种能力,以及有牺牲自我、服务他人的意愿”。袁同礼恰恰是具有这三种能力的优秀编目者。他在北京大学求学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留学美国,游历欧洲,使他的英语水平更上层楼。寓居美国后,与二公子袁清“一起到夜校学习俄文,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但仍兴致勃勃”。此外,他对德语、法语等语言也有所掌握。在清华学校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北平图书馆的编目工作,让他对编目的原理、技术、方法了然于胸。而他深厚的国学底蕴,与国内外学术界人士的密切交往,让他保持着学术的敏锐感,并具备宽广的视野。

除了拥有编制目录的“硬能力”,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具备勤奋、坚忍、耐得住寂寞的“软能力”。对此,他生前的很多亲朋都有生动的描写。例如,张纪定回忆到:“在他华盛顿的住宅里,他有一间光线充足的精致书室,围绕他书桌的四周都是目录卡片盒,他老人家黎明即起,就在他的书桌四周打转,在辛勤地做这项学术工作。袁澄回忆说:父亲在晚饭前后时常要写中、英文信6、7封之多。其中不少是向欧美各大图书馆询问《西文汉学书目》中一些书的基本信息。发完信,他即对白天所记卡片目录分类整理,然后用打字机打出,近11点才站起来说:“收摊儿了”,然后就寝。周末他在家工作如常,有时更甚。袁清也有类似的记述:父亲“晚饭后短暂休息一下,又投入到工作中,经常工作到11点以后才休息”。“除工作外他几乎没有什么嗜好,也难得有片刻的消遣。他虽天性好客,常请客人到家中吃饭,但又不愿客人坐得太久,因为他每天有自己规定要完成的项目,客人离去几分钟,他又恢复工作了”。

显然,在过硬的“硬能力”与可贵的“软能力”背后,有袁同礼“牺牲自我、服务他人的意愿”,有他为中国文化保存一点纪录的使命感,以及为沟通中西文化矢志不渝的精神。

目录编撰过程中,他除了翻阅美国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博物馆的资料外,还奔赴欧洲查阅资料,并不厌其烦地写信向友人或学者请教、求证或索取资料。此点,从袁同礼为《西文汉学书目》撰写的自序中所感谢的众多学者和机构,我们可以感知得到,从相关学者的记述中,也能略窥一二。李书华写到:“守和利用其知识与经验,先由各有关刊物或书籍中,找出中国留学生而获得博士学位者之西文姓名、论文题目、获得学位地点和年代,及论文发表的刊物名称。如疑某人似有博士学位而未查出者,便函请原校查覆,或向熟人询问后再查。复次守和亲自访问欧美各大图书馆和各大学,以证实其找出之结果是否正确?再次为填入论文著作人的中文姓名与其生年,此系最困难之事。中文姓名可查出者,均分别填人,其查不出者,则函托熟人代查,或托熟人转托友人代填。”。

尤为可贵的是,他在埋头苦干之际,还鼓励友人也加入到编撰目录的行列中来。例如,1959年2月20日,在致蒋复璁的信中,他写到:“尊处能否将近十余年来台湾出版之论文编一索引,至为企望”。

袁同礼工作得到相关人士的积极支持。例如,友人裘开明1951年1月24日在复函中日:“为答复您1月5日的调查,现寄上本馆所藏1934年到1943年间的7份有关留美学生的目录。同时奉上我的一个折叠式小册子,里面包括清华、燕京、南开的留美同学校友录。……”其他如著名学者胡适、恒慕义(Arthur w.Hummel)、西门华德(WaiterSimon)、博克舍(Charles R.Boxer)、戴密微(PaulDeml6v111e)、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海西希(Walter Helsslg)、何四维(A.F.P.Hulsew6)等,都给予袁同礼热心的帮助。他的目录工作也曾得到罗氏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American Counml of Learned Socm—ties,ACLS)、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latlon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中美文化协会(Slno—American Cultural Somety)、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China Foundatton)等的资助。

2 袁同礼晚年的目录著作

袁同礼旅居美国后编制的目录,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类:西文有关中国著述之图书总目、西文有关中国之专科书目西文有关日本之书目中国留学生博士论文目录、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善本书目、胡适西文著作目录。其概况见表1。

袁同礼目录著作出版后,不少学者撰写了书评或研究文章。如关于《西文汉学书目》的研究文章有:温国强《袁同礼与<西方文献中之中国>》(2002年)、余丰民《袁同礼<西文汉学书目>分类体系浅析》(2008年)、周欣平《袁同礼和他的<西文

汉学书目>》(2010年)、张红扬《考狄的<中国书目>和袁同礼的<续考狄中国书目>》(2010年)。关于《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的书评有:钱存训Revzew:A Guzde to Doctoral Dzssertatzonsby Chznese Students z,z Amerzca 1905—1960(1962年)、薛光前Tung—zo Yuan,A Guzde to DoctoralDzssertatzon by Chinese Student tn Amerzca,1905—1960(BookRevzew)(1962年)。对《现代中国数学研究目录》的书评有;柏石义Tung一 lz Yuan,Bzbhography Chznese Mathematzcs,1918—1960(BookReview)(1963年)。对《袁同礼中国艺术考古西文目录》的书评有:Margaret Medley的Revzew of The T.L.Yuan Bzbhography o}West—ern Wrztzngs on Chznese Art and Archaeology——1975,edited by Harrm A,Vanderstappen一1977年)、林嘉琳(Katheryn M,Lmduff)Revzew of TheT.L.Yuan Bzbhography of Western Wrztzngs 072Chznese Art and Archaeology一1975,edited byHarne A.Vanderstappen(1977年)、舒悦《评(袁同礼中国艺术及考古西文文献书目>》(2008年)。这从侧面反映了学术界对袁氏目录的重视。

3 袁同礼晚年目录著作的特点及价值。

3.1 袁同礼晚年目录著作的特点。

(1)搜集范围广。

袁同礼晚年的目录著作,虽然规模大小不一,但搜集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学科或研究领域看,既有包罗各科的《西文汉学书目》,也有涵盖中国音乐、经济社会、新疆、数学、艺术及考古、中国留学生博士论文中国善本书目、知名学者目录等领域的专科或专类书目。从语种看,包括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俄文、日文、荷兰文及用其他罗马语言出版的文献。从资料类型看,既有专著、论文,也有小册子、展览目录、评论文章等。从搜访地看,除美国外,还包括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士、德国、奥地利、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从调查的图书馆看,既有美国各主要图书馆,也包括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比利时皇家图书馆、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英联邦国家图书馆、新加坡莱佛士图书馆、印度国家图书馆、菲律宾国家图书馆、台北中央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等。广泛的资料搜集是袁同礼编制高质量目录的基础。其间需要克服语言和专业知识障碍,以及地域阻隔等困难,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查考出作者的中文姓名

查考出作者的中文姓名,是袁同礼晚年目录著作的一个鲜明特点。这一特色在以下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西文汉学书目》、《俄文汉学选目》、《美国图书馆藏俄文汉学书目》、《现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录》、《现代中国数学研究目录》、《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中国留英同学博士论文目录》、《中国留欧大陆同学博士论文目录》。

其实早在1930年代国立北平图书馆出版的《图书季刊》英文本(主要由翟孟生(R.D.Jameson)、谢礼士(Ernst Schlerhtz)等负责编辑)的目录中,这种方法已经有所应用。袁同礼将这种方法继承下来,尽可能查考出目录中欧、美、日各国西文作者的中文姓名,有时还注出生卒年。这为读者查阅提供了极大方便,也可避免翻译、注释中不必要的错误,不致闹出“常凯申”(“蒋介石”之误译)、“门修斯”(“孟子”之误译)之类的笑话。查考中文姓名这类工作繁琐而辛苦。在《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的自序中,袁同礼曾谈到这项工作的难度:没有标准的罗马化拼写方案,相当多的作者并不完全按照中文发音对其姓名进行罗马化拼写,缺乏相关的参考工具书,“基于上述局限,可以想见,要辨认出作者的中文姓名是何等困难”。但他毫不厌倦,书函往返,询朋问友,一人辛苦,而群受其益。今天,当我们翻阅袁氏目录时,可以看到西文姓名旁边那一个个赫然醒目的中文汉字,其中有我们熟悉的中外风云人物、学界巨擘,更多的是我们不熟悉甚至陌生的人物。如果没有袁同礼先生不辞辛劳的查考工作,即便翻到了某条目录,可能也很难知道作者究竟是谁。

(3)完善每条目录的细节。

注重完善每条目录的细节,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这是袁同礼目录著作的又一重要特点。此项工作兼有记录、考订、增补信息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记录,即记下文献的基本信息。第二层是考订,除核实基本信息外,侧重对细节信息的考订,如页数多少,是否有图表,出版的相关情况等。第三层是增补,除增补出作者中文姓名、生卒年外,他还在罗马化的俄文书名后注出英文译名,并在部分英文书名后注出中文名称,增录部分文献的书评信息(用“Review”显示),用注释(note)提供更多线索等。

例如,《俄文汉学选目》的条目一般包括以下部分:条目号、责任者西文名称(如有中文姓名则在其后标注)、生卒年、题名(罗马化拼写),题名英文翻译(有时注出中文)、其它责任者(如有中文也注出)及责任方式(用英文缩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数或卷数、图表等其他信息(部分条目有更详细的著录)。示例如下,

199.Liu,E刘鹗,1857—1909.PuteshestvleLao TSama;roman(Travels of Lao Ts"an;a novel老残游记),Trans,from the Chinese by V,Se—manov,M,Gos,md,khudozh,hteratury,1958,263 p.

显然,作者的中文姓名、生卒年、题名的英文翻译及中文翻译、其他责任者的中文名等信息,是袁同礼增补的。而正是这些信息,让人们对俄文的目录内容有大致了解,提高了目录的实用性。

面对艰巨的目录核实工作袁同礼除亲赴各地查考外,还通过大量信函往来,求证目录的各种细节,以使其真实、可靠、丰富。在这点上,他恐怕要算最勤奋的目录编撰家了。比如,在编著中国数学论文目录时,他与陈省身讨论由著者的西文译名去找原名等问题,并时有通信。还与德国著名学者、图书馆专家和中国文献专家赛贝尔利克(WolfgangSeuberhch)多次通信,谈论汉学出版物、有关中国及远东的书目中国学生姓名及作者信息等相关问题。在编制中国留学生博士论文目录时,他函请蒋复璁代填中国留德学生的中文姓名,“兹有留德同。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