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胄写意人物画的速写性

摘 要:中国传统绘画多以线的勾勒来描摹物象,尤其以工笔画为主。

中国写意人物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备成熟的体系。

写意人物画继承了传统中国画中的线条表现物象的方式,黄胄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胄把中国的写意人物画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画风独特,别具一格。

画面中体现出自己的绘画语言,线条言简意赅,结合了西方绘画素描速写之方法,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毕业论文网   ?P键词:人物画黄胄速写   回顾中国的美术史,中国人物画在20世纪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这段历史可以被后人所铭记。

为这段历史作出巨大贡献的黄胄是一位艺术家、教育家,他在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画注重线的运用,黄胄人物画以传统绘画中的线来表现,又一直扎根于基层进行写生,把西方的速写性与中国画的线性人物画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黄胄进行的创作大多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写生

这也离不开别的画家对他的影响。

黄胄的生平履历进行分析黄胄人物画发展脉络。

一、黄胄的经历   黄胄原名梁淦堂,1925年出生于河北省,在高中时自己起笔名为黄胄,后来一直沿用。

自幼喜爱绘画,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为了躲避战乱,随母亲到处奔波,最后来到了西安。

黄胄写生方面受赵望云的影响最大,一方面因为赵望云黄胄的老师,赵望云喜爱写生,出去写生时会带上黄胄,对黄胄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黄胄写生中体会到了快乐,也就是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

黄胄在十二岁这一年,他就拥有坚韧的毅力,立志以后要成为一名画家。

别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黄胄在十二岁就找到了自己最好的“老师”,为以后成为一名国画大师奠定了基础。

1942年随油画家韩乐然走遍八百里秦川,为他背负画具,并随其学画。

在这一阶段,接触了西方的绘画,了解了西方绘画,对以后的绘画语言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关系。

1944年拜赵望云为师,赵望云喜爱写生,对黄胄的从艺之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赵望云也是一代国画大师,对中国的绘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样也使黄胄写生之路正式开始。

1948年随赵望云到青海祁连山少数民族地区写生,后到新疆写生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赵望云黄胄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黄胄的军旅生涯练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写生创作中遇到的困难都能一一克服。

1950年在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兼任创作课讲师。

在学校担任老师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例如《苹果花开的时候》、《出诊图》、《打马球》等等。

1953年跟随中央慰问团解放军代表团赴新疆和青海地区,作大量速写

长期生活在青海、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形象独特,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像是一片未被开发过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黄胄绘画的欲望。

1954年跟随慰问团参加拉萨青藏公路通车典礼。

在西藏地区采风写生了很长时间,在零下几十度气温下仍然不停地写生,手指被冻坏,还是在坚持。

这些写生的作品都是以线条的形式呈现,对黄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但是遗憾的是写生作品八百余幅全部丢失。

1956年作为中央慰问团随团记者,第三次赴新疆采访写生

新疆地区是黄胄写生最喜爱去的地方,这里有吸引他绘画的魅力所在。

1960年在金沙江边基层部队当兵锻炼。

到了第二年夏天返回北京。

从此开始接触南方景物。

1962年夏,赴福建海防采访写生

1964年春,到井冈山、韶山写生

1997年4月23日逝世。

蔡若虹5月17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有关黄胄的《南歌子?悼念画家黄胄》,内容是:纸上踏痕绿,边疆气象新;毛驴骏马不离群,画里田园如听牧歌声!人物开先例,翎毛享盛誉;丹心何止爱丹青,馆号炎黄千古祭忠魂!说明了黄胄的水墨人物画让公众对新疆的人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西方的绘画进行结合,对水墨人物画的线性之美也开创了一个先河。

二、黄胄速写性的线条运用   从黄胄写生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这不是一般画家所能达到的一个高度与深度。

他的写生的经历对创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这是一个相互的作用。

黄胄来说速写画的快慢不是第一位的,而是以画好为最终的目的,要把刻画的东西抓紧、抓住、抓到位。

他画人物速写一般从人物的头部开始画起,用一两笔勾出大概的面部轮廓之后,就开精雕细琢地刻画眼睛。

他觉得画模特的时候模特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很累,不可能长时间的不动,所以有必要先画脸部的眼睛,先抓人物的神态,抓住人物的精神状态。

这时他的画笔便从容地完成着其他部位。

看来速写应该是从画的人物状态的实际出发,该画快的时候就应该快,该画慢的时候就应该慢,而且要画的精到。

黄胄在画速写时,一定是投入全部精力对着画的,先仔细的观察,观察到位后再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

但是有时候对象是移动的、瞬间的,不可能对着很快的画出来。

每次遇到当对象离开的情景,黄胄会全凭记忆,不紧不慢地默写着此场景,当作品完成之后使你看不出默写的半点迹象,更没有概念化和程式化,而是很整体、很自然的写生味道。

黄胄速写作品中经常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他会把很简单的东西用加法累积起来,使画面丰富起来,然后联系起来。

黄胄的《榕树下》这幅速写作品就是这样处理的,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面当中可以一加再加,加到非常丰富;可以把大海拉到很近的地方;可以把椅子的背面连作船舷;可以把新兵小女孩移到镜子前。

总而言之,黄胄速写加减法运用得很轻松自由、很彻底。

黄胄速写,他会把关键的部分、要强调的部分收得很紧,从来都不马虎,比如画人物的面部以及五官与动势等等,都会处理得很精细。

在做到收的同时,又经常会把一些部位放的很开,如同楷书与草书的并用,有时会几笔草草。

比如画到宽大的衣服、裙子,又多用线条完成,以求动势、动感。

有时会用重复的线条来调整画面的造型与结构,最后达到准确、生动的目的。

黄胄速写的所谓书写性,就是将自己所画的速写中应用流畅而有韵律的线条注入了国画的笔法。

他把自己最为常用的炭铅削出尖与肚,从尖到肚就产生了如同毛笔那样的一些效果。

用炭铅尖可以画出如毛笔中锋那样的细线,用炭铅肚子可以画出如同毛笔侧锋画出那样的粗线,还可以表现出一些皴、擦的效果,出现了体、面的塑造性。

所以黄胄速写中的速写性与塑造性的特征,为他在中国画写意性的快速转换起着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作用。

黄胄面向生活,热爱生活,通过速写创作所投入的极大热情永久的活在我心中。

参考文献   [1]《黄胄研究文集》/郑闻慧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9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