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现状、问题及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突破。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根本要靠创新驱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根本要靠人才

文章分析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构建适用于四川的科学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四川农业 创新驱动 科技人才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3—184—03   习近平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

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科技人才

”四川是农业大省,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供给基地。

目前,全省农业发展已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增长方式正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

无论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因此,构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体系,加速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是推动四川省农业科技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现状   1.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稳步壮大,结构不断优化。

四川省现有省级农科院1所,市级农科院(所)14所。

农业科研单位有各类农业科技人才2377人,其中:现有博士、硕士371人;研究员、副研究员490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及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63人;省优专家2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01人;四川省和成都市杰出贡献奖获得者4人;四川省创新人才奖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

2.农业科技财力投入稳步增长。

科技财力投入科技人才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必要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产出。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坚持走创新农业发展道路。

省政府建立了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领导小组,农业科技工作得到显著加强。

全省财政农业科技拨款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0.17%增至2009年的0.21%。

2009年,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农业科技拨款总计30.1亿元,居全国第14位,较上年增长16.5%,高于14.1%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根据省财政厅统计,省本级农业科技投入从2007年的1.8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24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2.4%。

3.农业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育成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或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375个,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新品系)24个,创造可直接应用于育种的新材料1100余份,开发新技术600余项,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数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225项农业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5项、二等奖61项。

2010年,四川省7项农业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全国农业科技进步奖总数的28%,居全国首位。

4.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四川省全年出版地方报纸137种,出版量17.7亿份;出版期刊366种,出版量9077万册;出版图书8733种,出版量28952万册;出版音像制品98种,电子出版物456种。

档案馆239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203个;专门档案馆20个。

国家综合档案馆全年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557.1万卷。

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区域技术创新中心2个,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6个,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级农作物原种扩繁基地2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农业类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创新技术中心10个。

全省现有涉农高等院校30个、涉农科研院所68个。

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22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全省已经建设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280多个,选派科技特派员8200多名,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84个。

省级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建成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站65个。

二、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配置和分布不合理。

四川省目前农业科技人才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仅为0.53人/1万人,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如: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技人员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为7.33人/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为28.73人/1万人,以色列为140人、美国为80人、日本为75人。

四川省拥有高级职称的只占农业科技人才总数的21%。

在配置上,拥有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市、县(区)两级,而乡、镇一级则极为奇缺;在地域分布上,成都、绵阳等条件好的地区科技人才相对较多,而凉山、阿坝、甘孜州等条件差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人才匮乏;在专业结构上,农学、畜牧类等传统产业的人才比例较高,而生物种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花卉苗木等新型产业、行业和新的领域,高层次人才则少而又少。

2.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

四川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创新人才十分短缺。

特别是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杰出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匮乏,占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比例较小,有一定影响的高级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较为缺乏。

从学历层次看,全省农业科研人才中学历层次不高,研究生学历比例仅占16%;从职称结构看,中高级职称虽占到半壁江山,但高级职称比例仅为21%。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更显得缺乏,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

3.缺乏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家队伍。

现行科研单位考核和激励机制主要侧重科学研究原始创新(成果及论文)。

尽管近年国家、省均把成果转化提升到重要位置,但对科技人员考核和激励机制尚未作出重大调整。

长期在基层从事转化示范的科技人员,尤其是存在职称晋升和学术地位提升以及收入待遇的后顾之忧,专职或主要从事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高,转化成果的能力提升困难。

目前转化工作成效突出的骨干,通常也是科研创新骨干专家,在创新转化双重工作的重负下,队伍难于稳定。

4.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农业行业条件艰苦,无论是搞科研还是技术推广都很辛苦,农业科技人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比其他行业低,生活和工作环境条件差,导致不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跳槽到热门行业。

加上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从而加剧了人才流失。

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

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

据粗略估计,四川省每年农业科研人员的流出率约为职工总数的3%~5%,以副研究员以上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流失为主。

5.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和自主创新投入不足。

当前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专项资金,如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农业三项工程等各类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等。

尽管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量逐年递增,但投入农业GDP的比重仍然较小,相对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尚存在很大缺口。

一是中央财政投入缺口较大。

中央财政对市州一级农科所及省级地方创新团队建设一直无资金支持;二是省级财政投入不足。

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年投入仅1500万元,远低于发达地区年投入上亿元的投入力度;三是农业科技投入资金渠道单一。

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体系、农民教育培训等基本上只靠财政投入,金融资金、民间资金的投入量很小。

三、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特定的培养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设立明确的目标,为系统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安排、投入保障、评价激励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的总称。

从一般意义上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成的核心包括: 培养目标设置、投入保障、激励机制、培养环境等内容,其中培养目标是核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培养目标而确定的。

基于这个一般的理论框架,构建适合四川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研发人才,推进四川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形成领军型拔尖人才、科研骨干和后备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

(1)农业科技创新领军型拔尖人才培养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为重点。

通过国家和部门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四川省实施的“天府英才”工程、“天府特支计划”等人才工程,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等项目为载体,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一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特别是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并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加快培养能够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的领军型农业科技创新拔尖人才

(2)农业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培养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队伍建设为重点。

加强四川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在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中培养骨干创新人才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四川,结合实施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项目,以中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培养农业科技创新骨干人才

同时,以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农业战略重点产品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培养、引进农业科技英才。

(3)农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应通过业务培训、学历教育、学术交流、专题研修、挂职锻炼、访问、考察、外派等多种途径,进行个性化培养

同时,建立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定期进修制度,鼓励和支持在职农业科技人员脱产学习、在职进修、到国外研修深造。

2.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人才,加快推进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以中青年农业科技人才为重点,依托现有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农业企业、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载体,整合农科教、产学研各方科技资源,集成部门优势,统筹协调,形成农科教和产学研大联合局面,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人才

同时,通过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围绕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建设一批项目科技特派员团队,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人才

(2)整合一支省、市、县、乡四级混合编队且较稳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队伍,构建基地稳固、上下联结、技术衔接、协同实施的全国一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新体系;基本形成符合省情、机制先进、结构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与激励机制。

强化顶层设计,整合示范基地的各级转化示范平台和渠道,诸如科技110、专家大院、技术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科技特派员以及课题研发基地等,集结省、市、县、乡技术人员队伍,混合编队,构建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团队和服务新体系,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人才

3.培养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加快推进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1)围绕四川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依托现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展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提高农技人员使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共性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能力。

同时,大力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分期分批选送基层农技骨干到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研修、深造,使基层农技人员每年接受一次集中培训,从而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

(2)造就一大批农业科技的推广经营型人才队伍。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和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基层组织、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中去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经营人员的素质,壮大技术推广队伍力量。

要注重培养农业科技企业家。

鼓励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4.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加大海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

完善人才政策,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资源化的过程管理,加大吸引留学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资源。

制定和实施引进海外人才规划,建立海外人才评价和准入制度,重点吸引农业基础研究方面的紧缺人才农业高新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重点引进其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有发展前途的拔尖人才

5.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后继者为主要对象,探索建立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可以通过实施“粮油高产创建”、“现代粮食产业基地”、“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采取集中开展理论教学、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培养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良好发展基础、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应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投入水平。

提高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业重点领域紧缺、急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培养、造就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人才科研经费预算机制,列出专项资金解决农业科技人才的科研和培训等问题。

必须发挥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人才培养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投入格局。

优先支持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学者和研究小组,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的结合,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发展环境。

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组建、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合作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

(三)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开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潜能,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从四川的实际来看,要建立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公益性科研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与激励制度。

要建立符合省情的、系统的、动态的、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按照工作岗位要求,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及其转化率、项目管理水平、服务农业的实际成效、农民满意程度等多角度评价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应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研发体制,并对研发项目给予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

落实人才激励政策,采用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职务职称晋升、利润分享、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等多种手段,激励优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留在农村、服务农业

采用多种方式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奖励基金,对卓有贡献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奖励。

保护知识产权,使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和人才获得合理收益。

(四)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环境建设   良好的环境对于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如对科技人员给予适当从事科技开发的启动资金,重点实验室和关键项目尽可能配备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营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在工作职位、项目申请、经费支持等方面平等的竞争机会,形成公平、公正的科技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晋升和利益分配的机制,建设能够让真正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在工作中,提供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尊重,个人的贡献不会被忽略并得到合理回报的工作环境;提供一个能够让科研人员专心于自己所喜欢的研究事业、没有心理和工作压力,以及太多因素干扰的心情舒畅、气氛宽松、管理灵活的科研环境。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2014?ZR00l7)]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013   [2] 郦解放.浙江省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思考与对策建议[J].高教与经济,2009(3)23—30   [3] 马斌,李中斌.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经济与管理,2011(10)30—32   [4] 培养和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人民日报,2012—03—21   [5] 刘洪银.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约束与破解[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2)399—403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66;作者简介:万志玲,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农业信息;通讯作者:向平,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农业信息)   (责编:若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