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链激酶加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论文关键词心肌梗死重组链激酶血栓溶解疗法硝酸甘油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能否提高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1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重组链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加持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5天,观察溶栓通率、急性期死亡率、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溶栓通率89.1%,35天内无1例死亡。

出血发生率15.8%,无脑出血病例,无过敏发生,低血压发生率3.1%。

结论:重组链激酶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提高再灌注率,降低死亡率,不增加不良反应,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标准:①持续胸痛超过半小时,口含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②相邻2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0.1mV,胸导联0.2mV,但应排除早期复极综合征。

③发病在6小时以内。

④年龄在70岁以下。

⑤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

病例排除标准:①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做过手术和有外伤史。

②高血压经过治疗血压仍160/100mmHg。

③心原性休克血压90/60mmHg。

④怀疑有主动脉夹层。

⑤有脑出血史,或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史。

出血性疾病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⑦半年内用过链激酶

⑧原梗死部位的再梗死

临床资料:1997年5月~2008年10月按入选标准治疗103例,女33例,男70例;年龄42~75岁,平均57.7±7.8岁;6小时内32例,6~12小时61例;心肌梗死部位,前壁及广泛前壁28例,下壁38例;其中3例合并右室心肌梗死,高侧壁25例,其他12例。

治疗观察指标:常规描记18导联心电图,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心肌酶谱、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

对合并高血压者使用硝酸甘油10mg加5%葡萄糖500ml使血压在100~90/80~60mmHg之间(用恒速泵控制药量)。

对合并心源性休克者快速扩容后采用上述方案控制血压。

给予重组链激酶150万U加5%葡萄糖100ml于60分钟内输完。

实验室检查及观察指标:①记录胸痛减轻时间及缓解时间。

记录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并记录心电图

溶栓开始后3小时内每半小时记录1次18导联心电图,以后3天内每天记录1次心电图

④发病8小时起,每2小时复查CK—MB至20小时

以后3天内每日复查1次全套心肌酶谱。

溶栓后3天内每日复查1次尿常规,大便潜血及凝血酶原时间。

⑥观察并记录有无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出血及脑出血

记录发病35天内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梗死后心绞痛。

记录发病35天内转归。

2.5疗效判断标准(采用临床溶栓再通指标):①溶栓2小时内胸痛缓解;②溶栓2小时心电图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迅速下降≥50%;③溶栓2小时内出现短暂的再灌注心律失常;④CK高峰前移至16小时,CK—MB高峰前移至14小时

以上4条标准中符合≥2条者为血管再通,但仅有①和③项除外。

不良反应:①过敏反应:发热、皮疹及过敏性休克。

②低血压:收缩压持续低于90mmHg者;③出血

结果      溶栓2小时内胸痛缓解,完全缓解56例,缓解80%10例。

溶栓2小时心电图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迅速下降≥50%。

血管再通率:按临床血管再通指标判断,血管再通率87.1%。

未再通13例,其中下壁梗死2例。

符合临床判断标准2项者33例、3项者42例、4项者15例。

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者43例。

其中缓慢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25例,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速8例)。

不良反应:本组未出现药物热原反应、皮疹及过敏性休克。

低血压1例收缩压持续2小时90mmHg,经减用硝酸甘油后不能回升,停用硝酸甘油,给予阿托品1mg血压回升至正常。

8例出现1处或2处出血

其中5例为口腔黏膜及牙龈出血,为一过性渗血,3例镜检有红细胞,均未处理而于第2~3天消失。

无1例脑出血病例。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