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定位和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探析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优秀分子的群体,他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大学生、子女、公民角色

多重的角色认同和扮演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有不同的要求,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多重社会角色定位,树立社会角色是商品经济社会人的社会责任承担的思想。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角色定位;责任意识社会责任      责任是外界条件对行为主体的客观要求,是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约束和规定。

责任意识,是个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

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已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一社会群体的责任意识缺失问题日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就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邻里、对自己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责任品格,并转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责任行为。

本文拟从大学生社会角色身份认同角色定位视角,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      当代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责任意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他们或沉溺于网络游戏,或早熟早恋,或追求时尚,有的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意志脆弱,等等,甚至“近些年自杀现象更有向大学生、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群蔓延的趋势”。

[1] 这些都是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有如下特点。

(一)自我责任意识水平参差不齐   自我意识作为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构成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调节器,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升华责任意识的内在动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自我意识由于受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差异,其水平参差不齐。

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刚经历了高考成功的喜悦,入校时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但是真正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种种矛盾开始出现,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态度也是波动的,对自己的调控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

而大学高年级学生,一直处于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但随后到来的人才市场职业选择常常使他们长期建立的“高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变得摇摇欲坠。

一位毕业生说道:“长期以来,一直心存优越感,尽管从多种渠道了解到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但在就业市场上的冷遇还是受不了。

”高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的不平衡,生理、心理与社会自我发展的不平衡都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家庭责任意识缺位   家庭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家人意识和感恩意识。

家庭社会的细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作为子女,作为社会中的人的根本义务和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就是孝敬父母。

然而现实大学生中,不少人家庭责任观念淡薄,只愿享受家庭的爱与照顾,不愿承担家庭责任,只愿过养尊处优的生活,不愿为家庭有所付出。

大学生对父母感恩和负责的家庭意识缺位状况令人担忧,集中表现为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超出家庭的收入能力,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如今一些高校时髦着这样一种小调:“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

这些话绝非虚言,有一项调查显示:近30%的学生月消费超过2000元。

虽然大学生家庭的富裕和贫困程度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但我们提倡的应是与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理性消费。

往往有部分人碍于“面子”,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作祟,“无度”地向家里伸手,2005年引发南京高校大学生广泛讨论的“一位心酸父亲的来信”,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缩影,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缺失家庭意识、感恩意识的现状。

(三)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认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和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

[2]   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现象较为突出。

虽然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到了应该是自立的、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但校园相对单纯的学习生活又使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时间上向后延续。

同时在社会价值追求日渐多元、多样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中间存在着在理想追求上,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认为理想太大、太空,只有眼前的物质实惠是现实的、具体的,因而不愿树立为国家和社会读书的远大理想;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目标实现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在思想观念上,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的不良现象,对于开始的课程和学习计划,以“对我有没有用处”作为选修和学习标准,过于强调自身利益的实现,表现出了社会责任淡化的倾向。

[3]      二、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和责任意识培养      社会角色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与行为模式,他是人们对就要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者组织的基础。

[4]大学生应担当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定位,来自于整个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对其所扮演角色认同,二者认同的一致是大学生角色定位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同时,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中的每个角色都由角色权利、角色义务角色规范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大学生角色定位的过程,是其逐渐认识在大学期间及就业之后所扮演的职责及其规范要求,弄清社会对他们的具体期望的过程。

大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能否实现其角色期望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责任感的强弱,责任感的缺乏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桎梏。

[5] 对于大学生来说,角色责任是相辅相成的,意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才能明白自己应尽的责任

(一)大学生角色   作为高等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应清楚认识自己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那就是大学生

社会角色分类角度看,大学生角色属于规定性角色,它意味着有比较严格和明确的规定,对于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

应该指出的是,规定性角色要求主体对角色的实践受到较多限制,其责任意识责任感较强。

大学生角色的定位是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基础。

要克服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自我意识参差不齐现状,首先要增强大学生的学生角色认同,提高自我责任意识

随着时代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日渐退去“天之骄子”的光坏,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型,大学生角色内涵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层面看,大学生由高级应用性人才向高素质的劳动者演化。

大学生应该清楚认识这一角色内涵转化,找准定位,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我责任意识

其次,要求大学生认清角色期望,践行角色扮演,履行角色责任

从规定性角色视角看,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

大学生作为未来人才群体,享有接受高等知识教育的权利,在高校的学习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舞台。

大学生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是“大学生”,具有角色的主要义务内容,就是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这是学生角色应该担负的责任的主要内容。

它要求大学生认真对待所学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结构;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体魄。

(二)子女角色   子女角色大学生的第一个社会角色,我们每个人的第一个舞台就是家庭,第一个角色便是为人子女。

家庭社会的细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作为子女,作为社会中的人的根本义务和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就是孝敬父母。

社会角色分类角度来看,子女角色属于开放性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没有严格明确的规定,也因此往往容易被大学生忽视角色义务,引起家庭责任意识的缺位。

子女角色认同和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前提,要消弭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缺位现象,首先要树立大学生家庭角色认知。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具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传统,大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是家庭重要的一个角色,能考上名牌大学很多时候是全家人甚至一个家族人的希望和骄傲。

大学生要准确认识这样的角色定位,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的态度,树立清晰的家庭责任意识,增强对角色认同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扮演好家庭希望的角色

其次要以感恩的心对待家庭的付出,以负责的行承担家庭义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青年文化群体,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家庭及其成员,学会体会家人的不易,从思想上尊敬,热爱双亲,在行为上要体现出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

更重要的是应该以负责的行为对待家庭,在重大问题选择时,不仅考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也应该学着换位思考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感受,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在家庭生活中,勇敢的面对家庭的困难和履行对父母的道德义务,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回报。

(三)公民角色   公民角色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社会化的最终归宿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角色的分类,公民角色属于自致角色,它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公民角色认同和扮演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增强大学生对公民角色认同,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要求大学生社会要有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至理名言都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而当“一个人对公众的感情越深,对他自己的正当利益的关心,也会随之融化到对公众利益的关怀中去。

”([英]雪莱)这表明有强烈公民角色认同的人,决不会将自己社会、与人民对立起来,更不会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是将个人与社会有机的协调起来,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

其次,要在大学生的公民角色扮演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并不是等待责任来到时被动地接受。

大学生通过主动走进社会,参与社会生产,参加义务实践活动及其他爱心活动等社会角色扮演,一方面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为社会做贡献,使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责任能力通过练习经验得到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另一方面使每一位大学生对他人和集体有更多的负责机会,在实践中接触到社会的需要,认识到自身不足,以及自身通过承担具体责任所带来的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象牙塔里为何悲剧频发[N].环球资讯,2006—07—25.    [2]陆军恒.培养社会责任意识[N].人们日报,2002—12—19.   [3]凌新华.从社会化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J].湖北社会科学,2006,(5).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1.   [5]李丹,曹敏.浅谈大学生角色定位[J].现代农业,2007,(10).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安徽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的资助。

【作者简介】叶华(1981— ),男,安徽科技学院工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生;宣刚(1980— ),男,安徽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助教,法学硕士。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