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螟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示范

摘 要:通过在2代二化螟发蛾期释放2~3次稻螟赤眼蜂,与当地常规用药比较,结果表明,赤眼蜂对当地稻田天敌无影响,2次放蜂和3次放蜂的防效分别为59.23%、65.38%,比当地常用药剂20%阿维唑磷EC1 200mL/hm2低9~15个百分点。

关键词:稻螟赤眼蜂二化螟;防效;示范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1—0070—02  为拓宽水稻绿色防控手段,验证稻螟赤眼蜂二化螟防治效果,笔者于2014年度在安徽省广德县进行了大田示范,以期研究稻螟赤眼蜂不同放蜂时间、不同放蜂次数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地点与时间 示范设在广德县桃州镇白桥村百家村组种粮大户尹明国的承包田中。

示范时间为2014年79月。

1.2 供试材料 稻螟赤眼蜂卵板(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提供);20%阿维唑磷EC(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水稻品种为两优628,一季中稻,面积为13.33hm2。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1)在2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7月19日)、高峰期(7月22日)各放蜂一次(处理A);(2)在2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7月19日)、高峰期(7月22日)及高峰后2d(7月24日)各释放一次(处理B);(3)在稻螟赤眼蜂释放区的上风口800m处设置20%阿维唑磷EC1 200mL/hm2(2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8月1日施药)的常规化学药剂对照区(处理C);(4)空白对照区(处理D)。

采用平行线法每667m2每次挂稻螟赤眼蜂卵板5块,稻螟赤眼蜂不同处理释放区设置1.33hm2的隔离缓冲区;常规化学药剂对照区,按本地常规操作进行。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二化螟低龄幼虫高峰期,采用剥查的方法调查处理二化螟数量,每处理调查0.2hm2稻田,分别计为3次重复,每重复采用5点取样,共调查200丛水稻植株。

同时盆拍法每重复5点取样,共调查25丛,记载天敌数量。

于水稻齐穗期,调查为害株率。

每重复采用5点取样,每点400株,共计2 000株,记载病株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二化螟天敌的影响 在二化螟低龄幼虫高峰期,即8月3日对不同处理进行调查,发现二化螟幼虫量分布不均匀,这主要是不同处理造成的结果,说明处理间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空白对照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较显著。

天敌调查中,除了植株外,其它天敌,如隐翅虫、瓢虫类都未见。

调查发现放蜂对蜘蛛无影响,放蜂次数(2次、3次)多寡对蜘蛛无影响;但20%阿维唑磷EC防治二化螟,对蜘蛛数量影响较大。

2.2 不同处理区穗期螟害率分析 该试验区域内二化螟发生程度不高。

8月15日在为害定型后调查,2次放蜂和3次放蜂,为害株率相差无几,折算成防效分别为59.23%、65.38%,比当地常用的防治二化螟药剂20%阿维唑磷EC1 200mL/hm2低9~15个百分点(表2)。

在一般年份,这种生物防治措施能抑制二化螟的猖獗,当然在2代二化螟重发的情况下,还是以高效、对路的化学药剂为首选的防治手段。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稻田释放稻螟赤眼蜂二化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是稻田防治二化螟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

此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可在养鳝稻田、养鱼稻田,且二化螟发生程度中等或中等偏轻时小面积推广实施。

稻田适时释放赤眼蜂,能够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施用次数,保护生态环境,对稻田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释放2次还是3次,本次试验中防效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1代成虫羽化的整齐度有关,如当地二化螟发生为害时间段较一致,有2次放蜂即可。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