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稀植栽培技术在试验地的运用

摘要:兵团第十师一八四团地处准格尔盆地西北边缘,靠近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年蒸发量约2 298.9mm,降水量约86mm,属于干旱荒漠性气候,无霜期150天左右,是种植棉花风险区。因此,我们在常规栽培模式的基础上,以提高地温、来缩短棉花生长时间,试验地棉花种植上采用了稀植栽培技术。

关键词:棉花稀植栽培技术;运用。

1 播前准备。

1.1 地块选择。

选择前茬为辣椒、棉花的地块,土地地势较平,土壤结构良好、肥力中上,酸碱度适中,地块在184团5连西一斗。

1.2 整地施肥。

棉花地秋耕春灌,干播湿出,施足底肥,促使早发,苗期早发稳长,耕地前施肥每667m2施磷酸二铵15~20kg、有机肥10kg,肥料施入后结合秋翻把肥土混匀,将耕地整成待播状态。

1.3 土壤处理。

每667m2用二甲戊磷120~150ml封闭土壤,防除杂草。

2 播种技术。

2.1 播种时间。

早春土壤表层5cm厚度温度达到12℃时,抢墒播种。我团试验田的播种期在4月8日开始,引水时间4月15日左右。

2.2 播种方法。

棉花播种模式采用机采棉模式:三模十二行,地膜幅宽120cm。棉花稀植栽培是一膜两行,膜上点播,膜上膜覆盖,加压滴灌栽培模式,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力争棉苗均匀成长。行距采取86cm的宽行,株距9.5cm,一膜两行棉苗,实际收获密度7 000株/667m2。这样,棉花的每一行都处于边行优势中,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封行期推迟半个月,即使封行,田间荫闭程度也好于常规棉田,成铃明显提高。根据调查,单株平均8.1个铃,结铃数56 700个/667m2,单铃重6.87g,籽棉产量389kg。因而并没有因密度的下降而造成总铃数而减少,产量降低。

2.3 播种量。

精量播种播种2.7~3kg/667m2。

3 田间管理。

3.1 放苗、定苗中耕

出苗率达到60%以上开始揭膜放苗,2~3片真叶时定苗,拔除病弱苗,保留大苗和健壮苗,做到整齐无双苗,保留7 000株~8 000株/667m2。棉苗现行后,结合定苗中耕一次,耕深8~10cm,有利于提高地温,加快棉苗根系生长;灌第1水前二次中耕,耕深15~18cm以上;中耕要求表土松碎、不伤膜、不伤苗、不压苗、不漏耕、田间无杂草。

3.2 水肥管理。

根据棉花不同时期需水需肥规律、土壤商情及气候条件精准管理。试验地滴灌棉花生育期共滴水10~12次,400~450m3/667m2,随水共滴施尿素35kg/667m2、磷酸二铵30kg/667m2、硫酸钾23kg/667m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0.9kg/667m2,水肥一体。

3.3 正确运用化控技术。

棉花从不同生育阶段进行化控,采取早控、轻控、勤控化控技术,在苗期、蕾期初期、初花期、棉花打顶时期、各化控一次,化控技术是改善株型,调节田间棉花群体与个体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在密度较大有旺长趋势的棉田中,使用化控技术能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而稀植棉田,基本上不存在通风透光矛盾。

4 注意事项。

首先是及时打顶,早打顶打顶要求:一叶一心开始。其次、密度不宜过稀,在行距定下来以后,严格控制株距,保证栽7 000株/667m2,这样总铃数可掌握在5.5万~6万个/667m2,有利于高产。三是、及时做好田间管理,田间无杂草,棉苗不受旱不缺肥。并且及时收获。

5 经济效益。

由表1可知,降低人工打顶成本,提高了棉花收益。

6 结论。

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成铃数和铃重决定的,使构成产量三因素协调发展,才能增加单产,稀植栽培的亩铃数和单铃重不低于对照品种的指标。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省工,每亩缓解了劳力矛盾;减轻了整枝的强度,免除了打叶枝的作业,只需按时打顶即可。二是高效,在不影响棉花产量的同时,在棉花的行间还有利于套种,同时,可以降低人工打顶费用,省时省工,节约成本,是今后解决棉花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1] 任道文,徐从辉,余水庆,等.新形势下的棉田种植结构调整和棉花栽培[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2):137—138.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