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拜扁担(蒙古族):蒙古族拜火节

讲述:李保文   搜集整理:姬来钦      元朝末年,有个铁木尔蒙古人在洛阳做官。

一天,他到邙山去游玩,正玩着哩,天下起了大雨。

他见山坳里有个茅庵,就跑去避雨。

茅庵里住着姓李的父女俩。

李老汉六十多岁了,心眼儿好,为人厚道。

铁木尔自幼在这里长大,穿的是汉族衣,说的是当地话。

李老汉把他让进屋里,又让女儿把干衣裳拿出来,叫铁木尔换上。

外面雨还没停,俩人就吸着烟说起话来。

正说哩,来个蒙古族少爷,领了一帮子打手,要来抢李老汉的女儿。

李老汉上前阻拦,却被这个少爷推倒在地。

铁木尔认识这少爷是州官的儿子,就上前劝说。

少爷不听,他们打了起来。

多亏铁木尔武艺好,三下五去二,把这一伙人打跑了。

李老汉铁木尔扶起来,直骂蒙古人坏。

铁木尔说:“老伯,你看我是啥人?”李老汉说: “你是咱汉人,要不咋会救俺父女俩哩?”铁木尔说:“我也是蒙古人,名叫铁木尔,在城里做官。

蒙古人里有坏人也有好人,汉人里也有好人坏人,那些打手们不都是汉人吗?”   李老汉一听,也是理。

俩人越说越对劲儿,当晚没叫铁木尔走。

第二天,铁木尔临走留下二十两银子,还说有事就进城去找他。

转眼到了这年八月十五

一大早,门军进来递给铁木尔一包圆面饼,说是个汉人老头儿送给他的。

铁木尔知道是李老汉送来的。

这几天,汉人家家都来回送面饼,说是过中秋节哩。

吃晚饭的时候,铁木尔掰开一个面饼吃哩,发现里面有个纸条,上面写着“速带家眷出西门”七个字。

原来,那时候元朝腐败,好多汉人都想造反。

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出了个计策,趁过八月十五,叫各家各户都做圆面饼来回送礼,饼子里都夹着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   (鞑子是古时汉族对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统称)的小纸条儿。

这样这家送那家,那家送这家,全国汉人都传遍了,要在八月十五动手。

李老汉也接到了这号饼子,就冒死给铁木尔送个信儿,好叫铁木尔一家逃命。

铁木尔早就看出来这些天有点不对劲儿,知道元朝的气数已尽。

当下他赶紧叫妻子换上汉人衣裳。

一双儿女还小,夫妻俩一人抱一个,开开后门跑了出去。

这时城里已经是杀声一片。

他们跑到西门口,引起一伙汉人的怀疑,被围了起来。

眼看一家四口就要丧命,正好李老汉掂个扁担跑过来,喊着说:“这是我兄弟,自己人。

”那伙人认识李老汉,就放了铁木尔一家。

李老汉领他们出了西门,又找两个条筐,把扁担递给铁木尔说:“兄弟,快挑着孩子逃命吧!”铁木尔两口“扑通”跪倒在地,流着泪说:“您的大恩大德,我们全家永世不忘!”李老汉忙把他们扶起来,嘱咐他们一路多保重。

铁木尔担着孩子,领着妻子,也不知走了多少路,来到唐河岸边一个小村子里,改姓李,假称汉人住了下来。

房子安置下来后,铁木尔把那根扁担用红绫子包住,摆在神台上。

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夜里,在汉族人拜月时,铁木尔就领着全家人在屋里拜扁担,然后再到院里拜月。

后来子孙们多了,弟兄们分家时,也要先买根扁担供在新家里。

这风俗一代代传了下来,一直到现代才不兴了。

可这拜扁担的来历,族里好多人都知道。

(流传于河南省社旗县)。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