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科研在江宁教育中发挥效力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紧紧围绕“创教育名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按照“市内领先、省内排前、国内有名”的发展定位,一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机遇,群策群力,将江宁教育推向崭新的发展境界。

一、突出科研引领,挖掘内涵发展源动力。

1.用科研文化培育。

“十一五”江宁教育科研工作基于区域教育科研高品位发展的需要,以“魅力教科研”为目标,建设江宁教育科研区域文化,使教育科研的意识和理念逐渐内化为全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自觉行为,逐渐锤炼形成对教育科研自觉追求的精神和作风。

我们的工作理念:服务学校,成就教师,发展学生;工作愿景:充满魅力的教科研;工作目标:学生健康成长的“导航仪”,教师幸福工作的追求,学校发展的支点,教育名区建设的“助推器”;运行机制:建构“金字塔”式教科研模型;工作作风:踏实工作,认真做人,简单生活;工作职责:研究,指导,管理,服务。

2.用科研机制引领。

近几年,江宁创新了区域教育科研运行机制,建构以“草根”工程为塔基、以“星火”工程为塔身,“火炬”工程为塔尖的“金字塔”式教科研模型,用分层推进的方式,使全区不同层面的教师学校都能实现快速发展。目前,全区以推进个人课题和“菜单式”讲座不断夯实“金字塔”塔基;以校开展规划课题研究、滚动发展三级科研基地壮实“金字塔”塔身;以市项目中心学校、市所外研究所和中央教科所特色项目学校照亮“金字塔”塔尖。

3.用科研课题提升。

我们倡导学校课题为统领,按照“课题研究—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名校成长轨迹,将课题学校发展结合,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和现实,提升办学品位。

东山小学“友善用脑—友善课堂—友善教育”的课题研究,百家湖小学“儿童文化—本真教育”的课题研究,竹山中学“小组合作—走班教学—适性课堂”的课题研究在省市乃至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南京教育》《江苏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一批核心刊物不断组稿刊发有关学校研究成果。

4.用科研资源搭台。

江宁教育局整合现有的教科研资源,发挥科研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区域教科研工作,为学校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宽广的平台。与省、市科研管理部门和专家合作,寻求上级支持;与南师大、晓庄学院等高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建立课题研究教育论坛、教师专业提升的合作平台;与北京“友善用脑”课题组专家、南京市学习力研究中心、长三角教科研论坛等团队组织合作,共享优秀科研成果。

二、发展教师教科研,激活教育发展内驱力。

1.构建“个人课题研究网络。

全区广泛推广了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活动,几年来,已经形成了市、区、校三级“个人课题研究网络,全区参与个人课题研究教师接近80%,其中区级达到30%,市级达5%。

2.开创“菜单式”科研讲座。

我区创造性地开展“菜单式”教科研专题讲座活动,主讲人来自区各级各类带头人与骨干,讲座的内容是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成果,通过自愿申报、招标与考察选拔的形式产生“菜单”,学校根据本校的需求进行“点菜”。目前已经建立了8个模块220多个本土精品“菜单”库。

近年来,“菜单”主讲人每年进校讲座100多场次,其价值越来越被主讲人和学校教师认可,骨干教师有了展示的平台,学校教师研究成果与经验特色得到交流与推广。部分带头人不仅能力得到锻炼,知名度也得到提升,一批骨干被省、市教育部门和省内外兄弟学校请出去传经送宝,仅2010年被请出区外讲座73场次。全国核心期刊《上海教科研》、《南京教育绿皮书》把江宁的“菜单”活动作为教科研创新的亮点报道。

3.推进实践性研究方式。

在撰写论文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调查、教育创意设计研究,四种实践性研究方式,以写促研,努力使更多的教师会开展案例研究、会写教育叙事、会做教育调查、会撰写调查报告、会设计有创意的教育活动。

2006年,全区教师发表市级以上文章不足百篇,2010年,教师论文区级以上获奖7000多篇,市级以上发表文章达747篇。

4.打造科研教师队伍。

“十一五”,我区在省、市率先开展教科研带头人的评选活动,已经连续两届评选了68名教科研带头人,享受学科带头人的待遇。

我们把“特带优”(特级教师、市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的简称)后备梯队作为重点培养目标,建立了“特带优”后备梯队的教育科研档案,分析了解后备梯队成员在教科研方面的需求以及存在的困惑,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制定相关对策,助推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三、引进先进理念,提升江宁教育竞争力。

为加快教育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我们分别引进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项目“友善用脑”课题实验、适性教育、体验式德育等新思想、新理念。通过几年的实践,这些教育理念在江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促进了江宁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在新思想、新理念的指导下,一批学校提炼了校本经验,形成了校本办学思想,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涌出一批具有江宁本土特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思路。如东山小学构建了“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结构导图”,吸引了安徽、浙江、广西等地学校慕名而来,并在当地整体推广。

2010年,我区成立了“学情调查中心研究组”,对中小学生的思维类型、认知倾向性以及学习快乐度等学习素质情况展开调查,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深入科学,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科学的基础。

我们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推进适性教育,应用学情中心研究组前期实验开发的相关软件,在实验学校推广经验成果,开展实践工作。通过学情调查—学情分析—制定对策—建立档案—改进教学等系列措施,努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适合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因学而教,因材施教。

友善用脑”、“适性教育”等新理念的实践与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相关专题总结被《江苏领导参考》引用,主要领导专门作了批示,阶段性成果多次被《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南京教育》等刊物专题采访与报道,课题研究成果荣获首届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多家电视台进行了报道。

四、办好一刊两坛,扩大江宁教育影响力。

江宁教育》双月刊是南京市最早的一家区县级综合性教育刊物。“十一五”,改版了《江宁教育》双月刊,由论文选登型转变为综合报道型,新增了特色栏目,聘请特约记者。为宣传学校的成果与经验,增发学校专刊,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2007年起,江宁教育局连续举办了四届“江宁教育主题论坛”,邀请本区校长、带头人交流本区教育热点问题,并邀请省、市专家作高屋建瓴式的主题引领与指导,汇集了众人的智慧,提升教育理念。“江宁教育主题论坛”已经成为江宁区域教育的亮点,在区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教育局。

(责任编辑刘 颖)。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