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面报道到立体传播:一平面简谐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这是一次战役性的民生报道,这一报道从4月发端,到8月份初步画上句号,前后历时4月多月,整个报道过程,《河南日报》、大河网、河南手机报、大河多媒体信息港长短兵器一起上,各逞其长,交相呼应,延续时间之长、动用“兵种”之多、社会影响之大、报道效果之好,都堪称民生报道的一个成功典范。

曲终人未散,内中韵味长,回味《河南日报》、大河网互动报道的“探路大病救助机制”新闻,对于我们认识报网互动的特点,寻求报网互动的规律,有着别样的标本意义。

网络使报纸的“平面报道”实现了“立体传播”   报网互动,让报道从“单向传播”走向“多向互动”。

传统媒体的报道通常属于单向传播,是我说你听,我讲你看,媒体处于主动地位,读者处于被动地位。

而通过报网互动,《河南日报》的报道见报后,马上发到网上,并在论坛上设置了主题,引发了网友如潮评论。

数据显示,仅大河论坛上的一个主题帖,便赢得了网民点击量24749人次,发表评论124条,网民一方面企盼大病救助机制早日形成,一方面为大病救助制度献计献策。

网民在网上不仅和编辑部互动,而且也相互之间进行互动,使读者不再是被动的“受众”,而是报道的主动“参与者”。

而发行量120万的河南手机报以及遍布大街的大河多媒体信息港的参与,更使传统媒体的报道从“单向传播”实现了“多向互动”。

视频访谈,让报道从“白纸黑字”变得“声情并茂”。

报纸是平面媒体,其表现形式就是白纸黑字。

但当《河南日报》的“探路大病救助报道分三期连续见报,引起网友热烈讨论之后,大河网焦点网谈于4月16日邀请了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河南日报》总编辑助理高李丽、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宋永平、白血病患者刘丹阳的父亲刘伦山四位嘉宾,来到大河网视频直播间,进行了一场“形声并茂”的视频访谈。

视频访谈中,医院副院长痛心无奈的话语,患者家属潸然泪下的表情,媒体责任意识的袒露,专家详解政策的信心,无不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给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网友开玩笑说,《河南日报》的报道也上了“电视”了。

网络专题,让报道从“零碎分散”走向“立体聚合”。

报纸作为平面媒体,每一篇报道即便在内容上是相互联系的,但在形式上,不同日期、不同版次的报道,是相对零碎,相对分散的,没有本质的物质联系,是点状结构和流水线结构。

网络海量的特点、平铺式的结构和相互链接的特点,使得报道得以用海量专题的形式呈现。

在《河南日报》视点工作室和大河网新闻中心联办的《探路河南大病救助网络专题中,不仅汇聚了《河南日报》所做的所有报道,链接了国内外在大病救助方面的经验,还有专家的观点,国家的政策,网友的留言板,以及网友和采编人员即时互动的“记者博客”,文字、图片、视频,琳琅满目,立体交叉。

这一立体报道,不仅让读者了解了报道的缘起背景、来龙去脉,而且看清了事件的走向和影响。

网络传播,让报道从“地方新闻”成为“全国焦点”。

传统媒体的报道,从一开始就是带有地域性的,地方报、地方台影响面在地方,就是上星的卫视和中央媒体,也涉及落地问题,都有其传播的局限性;而无时空限制的网络媒体,其从一开始就是全球性传播

河南日报》和大河网互动的“探路大病救助报道,从一开始就走上了网络的“高速列车”,一是自始至终,大河网都参与了整个报道;二是《河南日报》的所有报道都在网上进行了发布,从而使整个报道走出了河南,走向了全国,成为全国的焦点。

在百度上输入“河南大病救助”关键词,可以找到相关网页1140000余篇,输入“河南日报 大病救助”,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16800篇,《河南:探路大病救助报道引反响 网友吁发行彩票》、《探路河南大病救助:仅有慈善不行 政府应成主体》等报道涵盖了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以及新浪、搜狐、网易等全国各大网站和社区。

党报报道网络声音从“坊间”走上“庙堂”   报网互动,还使网络报道的权威性得到大大提升。

河南日报》和大河网联合开展的“探路大病救助报道,由于党报的参与,使得网民的声音从草根走向了高端,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坊间”走上了“庙堂”。

党报,让网络声音从“感性”走向“理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份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77亿。

中国数量巨大的网民群体,在网上自由发言,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网络民意和舆论力量,其中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网络的虚拟性和草根性,使得网上声音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非理性和非主流性。

关于大病救助网民一开始对一个个患儿生命的失去表现得非常激烈,对政府也存在一定的误解甚至非议,一是对机制不抱希望,一是质疑政府缺位。

而在“探路大病救助”的报道中,由于党报的强力介入和引导,不仅使网络民意得到了极大张扬,而且还使网友从《河南日报》的权威报道中看到了政府的努力、政府的动作,很快就转移到了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使得网上的讨论从感性走向了理性,从非主流走向了主流,甚至从体制、机制和政策面上提出了借鉴体彩、福彩经验,发行大病救助彩票的建议。

报道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有效地引导了网络舆论。

党报,让网络声音从“坊间”走上了“庙堂”。

有人说,网络是个江湖,有人说,网络代表了坊间,而网民就是这坊间的草根。

这些草根网民在网上发言虽多,声音虽大,但他们自认说说也就说说,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对自己的意见能否得到高层的关注并没有抱多少希望。

而《河南日报》的介入,却使得网民关于大病救助的讨论,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网友“晓焕”、“爱嵩山”、“freefishshan”等的言论,不仅上了党委机关报,而且还被收集起来呈送给了有关部门的领导,有望影响政府决策。

如果说网络给全国数亿的网民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而党报却在“坊间”和“庙堂”之间搭起了一个畅通的桥梁。

河南日报》和大河网联手开展的“探路大病救助报道给我们诸多启示,从媒体创新的角度讲,报网互动实现了“1+1>2”的报道效果,给我们改善报道方式、提高报道效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从讲政治的角度讲,报网互动既畅通了网民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渠道,又畅通了政府了解网络民意、倾听网络民声、汇聚网络民智的桥梁,增进了政府与网民的沟通和交流,统一了思想,引导了舆论,从这一点讲,还有着积极的政治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