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鸿沟

摘 要: 在西南地区的贵州生活着布依族、侗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与风情。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了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等现象。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维度审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翻译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 外宣翻译 文化

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生活着布依族、侗族、苗族、水族等十多种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冲击,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了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等现象,从而影响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互输与接收。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保留较为完整,被语言学界称为民族语言的“富矿”地区,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大部分民族使用两种以上语言。在对外宣传翻译的实践中,译语和源语的有效转换为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可能,并促进了翻译机制的成熟与发展。文化传播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科学和一门艺术。它首先需要译者熟悉与之相关的语言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并了解相关词语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存在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不可通约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翻译行为本身在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冲突下形成了译者不可避免的困境,解决困境的根本是缓和翻译本身固有的文化冲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外宣翻译策略和方法解决在跨文化交际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处理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的内容可以从历史因素、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域文化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研究。

外宣翻译目的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为归宿,也就是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最切近自然对等”概念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在译文中突出源语的“异国情调”。运用外宣翻译策略意味着使译文清晰流畅,把原文有可能带给目的语读者的陌生感减少到最小程度;保留了原文的异国风味,从而故意打破目的语常规。外宣翻译策略并不局限于富有民族特色的词语和词组的翻译。由于不同语言的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同,在意思表达的很多方面均存在差异,有差异就更加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原语文化语言中丰富多彩的东西,通过外宣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体现历来贵州少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的多样性。

译者可以根据目的语文本选择对应的策略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所要求的功能,最终达到翻译目的对外宣传材料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功能,为了更好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信息,译者采用了特殊的翻译方法:释义法,加注法,删减法,增补,改写和再创造等方法有效传达原文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多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期待和语境,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运用外宣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处理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民族节日、习俗、建筑、歌舞、食品、头饰服饰、历史人物、文物古迹和重要旅游景点等类型。从宏观和微观维度审视贵州少数民族的亚文化意识,运用对外宣传翻译策略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等现象和问题,达到宣传贵州少数民族的民俗和民风的目的,传达民族文化信息和促进文化的交流。文化作为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少数民族文化源文是对外宣传翻译的基础,翻译指令策动了翻译过程的开始,翻译本质是跨文化交际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对外宣传翻译是一个文本的创作行为,即目的性的行为翻译。因此,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维度审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翻译

每种文化现象在某个复杂的价值系统中都有一个指定的位置,而每个个体则是时空体系中的一个元素。如果认可这一点,跨文化行为或跨文化交际就必须考虑有关行为、评判和交际情景方面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源语文本中的特有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采取对外宣传翻译策略和方法解决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和交际问题。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视野思考对外宣传翻译策略问题,贵州少数民族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跨文化语言交际成为可能,传承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也使异民族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贵州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出有别于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习俗和性格心理,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它给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跨文化交际少数民族对外宣传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也是两种语言所蕴涵的深层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读者—译者心目中的接受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们有自己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不同期待和交际要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弗米尔(1987:29)认为,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目的受众而产生的文本。翻译中必然涉及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必然会引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源语文本中的特有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可采取对外宣传翻译策略发展文化交流和交际。从跨文化的视野思考,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跨文化语言交际成为可能,也使异民族文化交流成为可能。不仅对外翻译而且对少数民族的风俗、民风的研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 Lefevere,Andre.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Eugene A.Nida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17.

[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23—25.

[5]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语言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1998(3):2—5.

[6]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中国翻译,1998(1):25—27.

[7]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外语学刊,1999(2):78—85.

[8]王步丞.民族心理差异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1996(1):9—10.

[9]杜云辉.东西方思维差异与跨文化交流[J].中国科技翻译,2000(4):31—33.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