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黄龙汤治疗老年急性胰腺炎38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老年新加黄龙汤;中医治疗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新加黄龙治疗老年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方法 38例患者在禁食和(或)胃肠减压、补液、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常规进行心电、血压监测的情况下,加用中药新加黄龙汤口服或鼻饲,100 ml/次,1次/6 h,若患者呕吐或腹胀症状明显或未留置胃管者,则以该药保留灌肠,200 ml/次,2次/d,每12 h用药1次,疗程为7天。结果 痊愈28例,显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4.74%,除2例无效外,其余病例均未出现并发症,且合并症也有一定程度好转。结论 新加黄龙汤对老年急性胰腺炎有显著的疗效,而且有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合并症也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老年新加黄龙汤;中医治疗

老年急性胰腺炎是当今老龄化社会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老年患者身体功能及抗病能力的下降,而且常伴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同时存在,故和青壮年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相比,其临床治疗有相当难度,不但急性胰腺炎病情易于加重,而且容易使合并症加重、恶化。我院早在1997年就开展了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临床探索,本着老年急性胰腺炎既有胃肠积滞、腑气不通,又兼有气血两虚、阴液不足的病机特点,应用《温病条辨》中新加黄龙治疗老年急性胰腺炎38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1997年12月~2005年12月我院内科病房收治的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共38例。男21例,女17例,男女患者数之比为1.24:1;年龄60~75岁,平均64.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4 h~3天。所有患者中医临床辨证均属胃肠积滞、腑气不通、气血两虚、阴液不足。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组1996年制定的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1],所有入选病例均属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AP),全部病例均有突发性上腹部持续疼痛、腹胀,可伴发热、恶心、呕吐,发病前有饮酒、暴饮暴食或进食难消化食物或油腻食物史,腹部查体有上腹或全腹压痛,发病后12~24 h血尿淀粉酶均明显升高,碘淀粉酶比色法血淀粉酶>500 u/L,尿淀粉酶>1200 u/L,B超或CT检查均提示胰腺肿大。

1.2.2 中医辨证标准 患者若有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疼痛、痛有定处、腹痛拒按、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舌干燥、舌红少津或苔焦黄、或焦黑燥裂、脉细弱无力的临床表现,中医即可辨为胃肠积滞、腑气不通、气血两虚、阴液不足证。

1.2.3 中医症状按半定量积分法计分 腹痛:隐痛1分,阵阵加剧2分,持续胀痛或绞痛3分。恶心1分,呕吐2分。发热:38 ℃ 1分,38 ℃~39 ℃ 2分,39 ℃ 3分。大便:燥结难解1分,秘结不解须服润肠通便药2分,秘结不解须用开塞露或清洁灌肠3分。舌脉:舌红少津1分,苔焦黄或焦黑燥裂2分,脉细弱无力1分。腹痛切诊:腹柔软1分,腹肌紧张2分,有反跳痛3分。兼夹病症:如心悸、气短等,每症各计1分。

1.2.4 试验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急性胰腺炎的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标准、年龄≥60岁、第一次发病者,可纳入试验病例

1.2.5 排除病例标准 (1)伴有胃肠穿孔、肠梗阻、胆源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重症胰腺炎;(2)合并消化道出血、败血症、真菌感染、腹膜炎;(3)有慢性肝肾疾患,肝功能:ALT80 IU/L,AKP150 IU/L;肾功能:血BUN14 mmol/L、Cr250 μmol/L;(4)已用生长抑素、制酸剂及阿托品;(5)中医辨证不属于胃肠积滞、腑气不通、气血两虚、阴液不足;(6)年龄<60岁,>75岁者。凡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均属排除对象。

1.3 治疗方法 因本试验属探索性临床试验研究,故未设对照组。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3.1 基础治疗 包括禁食和(或)胃肠减压、补液、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氧疗,并常规进行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并监测每日出入量,尤其是尿量。

1.3.2 中医治疗 中药采用新加黄龙汤,处方如下:生地15 g,甘草5 g,红参15 g,生大黄10 g,芒硝30 g(冲服),玄参20 g,麦冬15 g,当归15 g,海参30 g,生姜10 g。每日1剂。

1.3.3 中药的煎服方法 上方先用冷水浸泡20 min,煎沸后20 min取汁,共煎煮3次,取汁共400 ml,分4次口服或鼻饲,100 ml/次,每6 h口服或鼻饲1次。若患者呕吐或腹胀症状明显或未留置胃管者,则以该中药煎剂保留灌肠,200 ml/次,2次/d,每12 h用药1次。

1.3.4 疗程 以7天为一疗程。

1.4 临床观察指标。

1.4.1 安全性观测 包括:每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6次;入院后前3天每天检查血、尿、大便(如有)常规检查,以后每隔2天复查1次,治疗完成后再复查;治疗开始前做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治疗完成后再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

1.4.2 疗效性观测 包括:(1)观察患者腹痛、发热、恶心、呕吐、大便、舌象、脉象、呼吸、心率、血压及腹部体征,每4 h做1次记录;(2)每天(清晨7点抽静脉血)检查血淀粉酶、血脂肪酶、空腹血糖、血钙,并复查尿淀粉酶;(3)治疗前做肝胆胰脾及腹腔B超或彩超、腹部平片或CT检查,治疗完成后做进一步复查。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1993年版)中“中药新药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指导原则”的临床疗效判定制定。(1)临床痊愈:3天内症状、体征缓解,7天内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2)显效:7天内症状体征显著好转,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3)有效:7天内症状体征减轻,血尿淀粉酶有下降趋势。(4)无效:7天内症状体征未减轻或恶化,血尿淀粉酶未降低。

2.2 转归分析。

2.2.1 治疗疗效 本组治疗病例属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38例中35例有效(治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为94.74%,平均治愈时间6.3天。无效2例,占5.26%。无效病例中1例为合并糖尿病患者,入院3天后继发肺部感染、酮症酸中毒,经过胰岛素控制血糖、25%NaHCO3纠正酸中毒、青霉素等抗感染、补液及胃肠减压等综合治疗11天,患者的全身状况及胰腺炎的病情明显好转,住院治疗23天后痊愈;1例为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入院第4天出现左心衰,经过利尿、扩血管、强心等综合治疗13天后好转出院。总疗效见表1。表1 治疗疗效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