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

【摘要】目的分析大蛛网膜颗粒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 18例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X线检查,12例行MRI检查,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性征象。 结果 18例患者中,13例位于横窦,5例位于上矢状窦;10例病灶呈类圆形,8例病灶呈蜂窝状。X线检查显示病灶呈类圆形或蜂窝状骨质破坏。CT影像中均表现为低密度影。MRI检查中与脑脊液信号类似。结论 MRI能显示大蛛网膜颗粒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对于蛛网膜颗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更有意义。 【关键词】蛛网膜颗粒放射摄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蛛网膜颗粒蛛网膜突入到脑静脉窦内形成的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脊液经此吸收进入血循环。大的蛛网膜颗粒在X线、CT、MRI影像上容易被误诊为静脉窦血栓或肿瘤等。为此笔者结合18例典型病例,分析其X线、CT、MR表现,旨在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1对象和方法 1.1纳入标准:文献中对大蛛网膜颗粒没有统一标准,本文中大蛛网膜颗粒定义为蛛网膜颗粒至少破坏板障骨质并有膨胀性改变。

1.2对象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8~79岁,平均62岁。均为其他原因行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 1.3方法18例均行CT检查,5例行X线检查,12例行MRI检查。 2 结果 2.1蛛网膜颗粒的分布 18例患者中,14例位于横窦(左侧7例,右侧5例,2例发生于双侧),4例位于上矢状窦。横窦内蛛网膜颗粒位于横窦与乙状窦交界的横窦一侧(8例)或位于窦汇附近横窦内(6例),上矢状窦内蛛网膜颗粒位于上矢状窦中后部。 2.2蛛网膜颗粒影像学表现 2.2.1X线表现 X线表现为边缘锐利的类圆形或蜂窝状低密度区,边缘无硬化。 2.2.2CT表现 颅骨内板、板障部类圆形(10例)或蜂窝状骨质类破坏区(8例),边界清楚,边缘无硬化带(见图1)。从颅骨内板伸入板障,部分累及外板的特征(见图2)。8例可见外板骨质受累,但无弧形隆凸超颅外板表面缘。蜂窝状骨质破坏区边缘有小弧分叶现象。骨质破坏内CT值为0~12HU。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