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客家民俗舞蹈的发展趋势

[摘要]客家民俗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人体的舞蹈动作作为传达人的情感信息符号的载体,向观众传达客家文化中的风土人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客家民俗舞蹈客家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把客家人民的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有声有色。它大多是反映民间民俗事象与人民劳动生活场景,是客家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我国很多地区的民俗舞蹈已经濒临消失,客家民俗舞蹈作为一种动态艺术,它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型态。

[关键词]客家舞蹈转型发展。

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和独特的风情风貌。客家民系的真正形成,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年历史,但它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一、客家民俗舞蹈的发展历程。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支系,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客家舞蹈更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众所周知,舞蹈源于生活,客家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世人瞩目。因此,客家民系有着丰富的舞蹈素材。

1、香花佛事类舞蹈

(1)《席狮舞》是梅州市梅江区城郊范围内客家人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梅州城区民众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唐朝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32年)佛教传入梅州与当地的文化生态相结合,从而伴生出“香花”派,而《席狮舞》是“香花”佛事中独有的项目之一。从清末至上世纪文革前,《席狮舞》在梅州城区民众做“香花佛事”中发展兴旺、十分盛行。《席狮舞》的原生形态是由梅州香花”佛教僧尼创造,在民间也由“香花”佛教僧尼表演传播。表演者以一张“草席为狮”作为表演的主体,模仿狮的行走跳跃形态。狮子是汉民族的辟邪兽,梅州客家人是中原汉民族的后裔,“香花佛事”中的“席狮舞”就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表演项目。《席狮舞》显现出一种特有的质朴、亲和美,颇有“鼓盆而歌、长歌当哭”的意境,并有祝愿和保佑在世之人安康祥和之意。

(2)铙钹花作为“香花佛事”表演项目之一,也是侨乡梅州及周边客家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一种类似杂技的技艺表演铙钹花流入梅州的可考历史已有400多年,相传铙钹花始于唐朝,流行于福建省连城县,初称“连钹花”,后传到福建莆田,更名为“铙钹花”。宋朝末年后传入梅县一带与当地文化生态相结合,从而伴生出的“香花佛事”的表现形式之一,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2009年,铙钹花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表演铙钹花的道具是铜制大钹,重约1公斤,直径约有40厘米。表演者利用手中的铜钹左右开弓、上下翻飞,达到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变幻多端的表演技艺既奇异又惊险,极具观赏价值。

2、劳动生活类舞蹈

闽西客家采茶灯舞”距今有150多年历史。采茶灯舞以“采茶”和“扑蝶”为基调,配上轻松流畅的民间小调,轻歌曼舞,充满欢快热烈的气氛,是闽西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采茶灯》的曲调产生于明末清初,由林氏家族的第十七世世祖带入客家闽西山村的。之后《采茶灯》曲调结合农村姑娘采茶劳动的生活体验,渐渐演变成具有当地浓郁特色的民间歌舞,它把茶农们劳动的欢乐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采茶姑娘们踩着轻盈细碎又略带粗犷的舞步在茶树间穿梭,结合生活中茶农们采茶的典型动作,时而轻盈“采茶”,时而嬉戏“扑蝶”,表现了采茶姑娘们边劳动边嬉戏的欢乐心情。

3、节庆类舞蹈

(1)舞麒麟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深圳(原宝安县)民间艺术中有“西狮东麟”的说法。如此厚重的非物质文化形态,蕴含着当地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情感因素。据历史记载,麒麟舞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它的表演形式从图腾舞,到拟兽舞、民间舞,再到宫廷舞,然后又回到民间舞。明清年间,客家人两次大迁徙,把麒麟舞从中原黄河流域带到了粤北、粤中、粤西以及广西、湖南、四川乃至西藏部分地区。现在,广东惠州、东莞、番禺、汕尾、深圳一带,麒麟仍在翩翩起舞。麒麟是体现太平盛世、华夏富强、和平幸福的使者。

(2)广东大埔县是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舞、仔狮灯舞、鲤鱼灯舞皆起源于此。尤其是鲤鱼灯舞,动作优美,内容丰富,深受民众喜爱。每逢传统春节,人们都纷纷来观看鲤鱼灯舞表演。鲤鱼灯舞的演出场面热闹大气,体现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完整的鲤鱼灯舞表演时长约23分钟,舞步以碎步为主,配乐是颇具客家特色的“汉乐”。舞蹈分“出草、相会、游戏、交尾、冲浪、跳龙门、欢庆”七个小节,通过鲤鱼的“平、侧、蹁、戏、沉、浮、穿花”等拟人化动作,呈现群鲤鱼在龙门前“相门”、“游门”、“吐门”、“嫁门”、“试跃”、“喜跃龙门”等喜庆场面。

二、社会转型期客家民俗舞蹈面临的局面。

客家民系有着丰富的舞蹈素材, 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民俗文化,凝聚了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与此同时,我們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必然随之涌入国门,西方文化以不可阻挡的姿态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客家民俗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它面临着来自不同层面的肢解与破坏,令人万分担忧的是民俗舞蹈在新的环境中日渐失去本真的形态,这影响了民俗舞蹈的生存和健康发展。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当代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信息充实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客家民俗舞蹈也受到冲击,街舞、爵士、拉丁舞等迅速传播,尤受年青人青睐,民俗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我认为这种“冲击”不应是消极的。只可惜,在交融的过程中,容易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客家民俗舞蹈又面临消失和失传。如麒麟舞,由于现代城乡人民都忙于工作生活,没有时间去练习麒麟舞,更没有机会欣赏到麒麟舞的表演,因此它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另外,受现代多元化娱乐的冲击,麒麟舞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传统竞技运动已难以吸引青少年的兴趣,存在“后继乏人”的危险。随着制作麒麟头的老一辈艺人相继去世,会制作传统麒麟头的人也越来越少。

2、民间老艺人也相继离世,更加导致民俗舞蹈逐渐失去了它的传统文化内涵,失去了独特性。如梅州民俗舞蹈铙钹花,过去梅县、兴宁、五华、蕉岭等地都有人表演铙钹花,但现在除了梅县、兴宁,其他地方基本都没有人学习铙钹花了。铙钹传承人释常宽忧虑地说:“我们这一代还有徒弟可以传承,但铙钹花的发展和传承还要靠年轻一代,现在学铙钹花的人越来越少,连做铜钹的商家都少了,原来几十块钱就能买到的铜钹现在近200元都难买了,我担心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失传”。

3、很多地方为了发展经济和旅游业,大量盲目地举办各种文化节、旅游节,以当地民俗歌舞活动作为载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藉以招商引资,传统的民俗舞蹈就成为这一活动中最易改造、滥用的对象,导致民俗舞蹈失去了一种纯粹性。舞蹈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消失了,增加的却是很多商业因素。

4、随着现代社会步伐的加快,编创客家民俗舞蹈的编导未能深入民间去采风研究,多凭借想像来编排舞蹈。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在编排中还运用了许多现代舞的编排手法,有的连舞蹈风格都转变了,这导致客家民俗舞蹈元素非常丰富,但真正优秀的舞蹈作品少之又少。

5、传统的客家民俗舞蹈也有自身的不足,大部分客家民俗舞蹈表演套路冗长陈旧,服饰、音乐、道具特色不够鲜明,这些都不利于客家民俗舞蹈健康持续发展。

三、社会转型期促进客家民俗舞蹈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府支持与广泛宣传——为客家民俗舞蹈的发展提供保障:应充分发挥各地政府的调控功能,出台保护客家民俗舞蹈的条例和方案,鼓励人们去开发客家民俗舞蹈潜在的资源。各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利用民俗活动和重大节庆日及运动会等契机,组织客家民俗舞蹈表演,扩大客家民俗舞蹈的影响力。通过加大宣传和保护,让客家人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保护本族群众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转化成为行动上的积极保护与传承

2、开发地方学校特色舞蹈课程,把客家民俗舞蹈纳入舞蹈教学中——客家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基石:客家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可以通过教育这个平台将客家民俗舞蹈纳入特色舞蹈教学中,但是这种改编应十分慎重,不能糟蹋民俗舞蹈的精华,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内外民俗舞蹈氛围,把客家舞蹈改编成适合大、中、小学学生的教学课程。例如:嘉应学院舞蹈专业开设客家民俗舞蹈课程,这样就有利于客家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

3、突出地方特色,加强粤东、闽西、赣南等地方的联系——客家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捷径:地域文化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资源,客家先民南迁带来的中原汉文化在与土著文化不断融合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客家文化。粤东、闽西、赣南三角区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确立了客家祖籍地的地位,以其完整的客家文化综合特征成为举世公认的客家文化中心。民俗舞蹈主要依附于浓郁的民俗文化活动和仪式中,这是它们依存的根本土壤。“天下客家一家亲”,粤东、闽西、赣南三地既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也要开展与加强区域合作,塑造客家民俗舞蹈的整体形象,既有特点,又要联合,这样才能把客家民俗舞蹈发扬光大,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康雪.针对民俗舞蹈发展中问题的探讨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2(6);。

[2]杨草原、邓广敬.岭南写真:鲤鱼灯舞传承客家民俗的艺术“瑰宝”[OL].中国新闻网;/cul/2012/03—03/3715764.shtml;。

[3]汪现义,卢辉.城镇化进程中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赣南客家体育文化为例[J].山西师大體育学院学报,2011(4);。

[4]韶关文化室.粤北采茶戏音乐[M],1981;。

[5]五华县山歌剧团编.“采茶戏舞”整理资料(内部资料), 2003;。

[6]丰顺县山歌剧团编.“烧火龙舞”整理资料(内部资料), 2005。

作者简介:马文华,梅州文化馆馆员。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