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风情是什么意思【《百工图》中的岁月风情】

蔚县有堡就有村,有村就有庙。

民国年间,蔚县境内庙堂达2400多座。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蔚县有庙就有壁画。

遍布大大小小庙堂、题材丰富的壁画,时间自明清一直延至民国。

这些壁画经数百年风尘和人事磨蚀,尚能幸存,色彩依然鲜丽,不能不说是种奇迹。

蔚县西合营镇夏源村,人们有了更大的惊喜:村中庙宇的墙壁上竟然保存着64幅《百工图》。

图幅数量虽不及百,但就其内容所描绘的百工执事、市景百态而言,却没有比“百工图”更恰当的称谓了。

夏源的百工图在关帝庙。

百工图由一幅幅墨线隔开的小幅画组成,每幅内容不同,均有毛笔题名,东配殿北墙和西配殿南墙题名在画的右上角,东配殿南墙和西配殿北墙题名在画的左上角。

题名或三字,如豆腐房、剃头房、饧糖房、饼面铺、弓箭铺、铸铁铺、切烟铺、毡帽铺、粟粮店、漂布店、生药店、柳器店、瓷器摊、漏粉局、裱糊局、估衣局、成衣局、首饰楼、分金楼、哑医堂、砖瓦窑、黄纸坊、锡工行、泥工行、书籍斋、读书林等等;或四字,如烟火炮铺、杂货俱全、脂肉俱全、水中生色、描画丹青、游巷贸易、完童耍货、改换缨帽、精选木料、修造渡船、修造轮舆、修造风匣等等。

百工图中有手艺人,有商人,有耕绿野的农夫、亦有细批流年的算命先生,从事不同行当的他们依次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图幅数量虽不及百,但就其内容所描绘的百工执事、市景百态而言,没有比“百工图”更恰当的称谓了。

其实,细想一下百工图现身于蔚县庙宇,细细一想却也并非偶然。

在农业自给自足、手工业自产自销、自由贸易的长期历史进程中,蔚县土地上的手工业渐趋发达,而且门类繁多,品种多样。

小自女人们手里使用的“针葫芦”、“木拨吊”、“木响门”,大到南海船上使用的缆绳,江南人使用的砂锅、砂吊,北越张垣,穿过草地、沙漠,运到大库伦(蒙古乌兰巴托)的漆釉大缸、大瓮,无不出自蔚县

加之蔚县是南北通达的要冲之地,南北商贾在此川流、栖息,也顺便进行交流,使蔚县远在明清时期即自然形成了各具区域特色的物资集散地――八大集镇

八大集镇轮流转,几乎每天都有赶集的地方。

这种赶集的形式既为农民就近鬻粮购物、互调余缺、手工业产品的出售提供了方便,也为贸易流通、货物集散、各类经济人、牙行、流动商人的参与提供了场所。

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人可以在集镇上立门面、设铺户,坐商经营,或开设手工作坊;一些手工艺人可以拿上自己的产品到集市上摆摊销售。

至于那些经济人、牙行、流动商贩等都成了靠赶大集过日子的职业“赶集人”。

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到蔚县八大集镇开铺设点,久成坐商

遥想当年的蔚县大集,集市上除了大宗的白麻市场、粮食市场、牲畜市场、木材市场之外,农副产品、手工产品、外地游商、京广杂货等摊点密布。

而到了农闲季节,每到集日,人山人海,擦肩摩背,街道拥塞,人头攒动,大有汹涌澎湃之势。

有卖的,有买的,喊破喉咙的叫卖声,嘁嘁喳喳的讨价还价声,你拥我挤的嘈杂声,轰轰烈烈,此起彼落,这是怎样一种热闹非凡的景象!   如今,蔚县集市虽已远无当年盛况,但赶集依然是当地人挥之不去的情愫。

走在集市上,当年红极一时的白麻市场已踪迹不在,交易的物品也亦渐趋全国各地一般千篇一律。

但那无处不摆、无处不在的小吃依然成就着集市上最大的风景。

摊、黄糕棚、一处挨一处的小米摊尖饼,锅里冒气的五香热豆腐干、锅里沸腾着滚油的糖麻叶、麻花,把擀面棒敲得脆响的热大饼。

冬天热气腾腾的豆腐脑,夏天既解饥又解渴的凉粉坨、酸甜适宜的甜糊糊……阵阵香味扑鼻,诱发着饥肠辘辘的赶集的人们馋涎欲滴,食欲大增。

在煎饼摊上买一张热乎乎的煎饼,包一个现出锅的油炸糖麻叶,不顾荡起的尘雾,就着五色风,一口一口大嚼,也别有一番滋味,如果坐在饭摊上,就着半份肉菜,吃上一二斤黄糕,外加二两红高粱老烧酒,那也就是神仙的日子了……。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