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生,还是学生

清晰的思路,睿智的表达。是笔者对毛校长最深刻的访谈印象。采访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与具体的事实,也让人感到一份树德文化的厚重与自信,以及一份身为树德人的激情与自豪。

树德中学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所知名中学学校由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孙震创办于1929年,以“忠、勇、勤”为校箴,以“树德树人”为办学宗旨并因此而得名。成都市树德中学校长毛道生1996年进入成都树德中学,现任树德中学校长,主持光华校区日常工作,分管光华校区德育和教学工作。在毛校长看来,学校教育始终要坚持“以学为教”,依据学生需要,根据学生发展,凭据学生发展,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其著作《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指出:“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理解人”。毛校长认为,这说明没有了解的爱,只能是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只能是主观主义的教育。庖丁目中有牛从而游刃有余,教育必须要深度“阅读”学生,把学生这本“无字书”读透,读懂,方能信手拈来,进退自如,否则就是隔山打牛费力不讨好。

首先,教育成就应从学生需求出发。学生的需求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既要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服务,也要考虑学生的现实需要。例如,关于“手机进校园”这现象,毛校长说:“手机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正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喇叭裤一样,都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的追求。”学生使用手机是学生的客观需要,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不能也不可能进行简单的封堵,而应该引导学生合理何用。合理使用的标准在于:不迷失自我发展的方向,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打扰他人的日常生活作息。“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一个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就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良好契机。

其次,管理意图要激发学生内心认同。制度、管理、规定等词眼似乎给人“硬”、“冷”、“死板”等消极感觉而影响其作用的发挥,而树德中学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去制定和实施制度,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而深受学生欢迎。比如,学校每年度评选省三好、省优干时,一直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这不是一种矛盾的转移,而是另一种自我评价的途径。”评选期间,学校会提前引发候选人的资料,给学生时间去了解每位候选人的事迹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此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激励了学生像优秀同学学习的精神。

再次,教学实践必以师生平等为基础。在教育发展的新背景下,教师已经不再站在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地,师生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为了学生发展而教”已成为共识,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然而,很多时候很多教师更多地把学生看做教育对象,而忽略学生本身也是教学内容的资源库、是教学生成的触发点、是问题解决的小助手、是教学达成的裁判员。当然,从学生角度去思考不能一味满足学生需求,一定要仔细甄别学生需求是否健康,是否适当,必要时也要果断“否决”学生需求。例如,学生喜欢劲舞,可以鼓励他们成立相应社团,可以在元旦晚会上表演,但不能在纪念12.9歌咏赛上表演。

教育情怀是考察教师的首要条件”。

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创办伊始,招聘教师时有一道美国枪击案的试题令许多教师大为惊奇,也反映出学校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但毛校长始终认为,“教育情怀是考察教师的首要条件。”在他看来,教育情怀包括两方面的认知:一是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如果没有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就无法深入教育的内部。二是对自我的清晰了解,除了对自我兴趣爱好、能力高低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是否有愿意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的园丁精神。倘若没有对自我的一个了解评价,就无法担任起教书育人的重担。

每一位校长都期望自己的学校有“大师”,至少有一批“名师”。然而,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对于绝大多数学校而言是没有“大师”的,甚至是没有几位“名师”的。即或名校也不例外,因为“名校里的老师≠名师”,名校也面临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的困境。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曾在其微博中说:“校长重要的不是怎样去管教师,而是怎样去引导教师,怎样去激发每个教师的潜能。换句话说,校长的工作成效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引领和鼓励教师去做什么,并成功地做了什么。”于此,毛校长说:“归根结底,学校是要通过教师来实现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而不是仅靠校长有多么能干。所以,校长要做教师发展的‘开发商’,要主动出击,发展好现有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文化和机制的激发与推动。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长,毛校长以抓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为例,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课堂文化,即“敬畏课堂;立足发展;教学相长;以学论教;以学定教;以预促生;自主扬弃;主体参与”的课堂。二是建立全员覆盖的、立体的观科体系,落实“开门办学,推门听课”原则,多层次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三是必要的教学管理前移,未雨绸缪般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有所预见和判断,并作出相应应急预案。

仅2012—2013学年度,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74位教师共上了598节公开课,平均每人两节多公开课。这种公开课并不是一种形式意义的存在,而是具有一种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高的实践意义。学校会专门组织教师、领导进行评课,并召开会议听取汇报,最后评选出优质公开课供所有教师学习。此外,作为一名副校长,毛校长除主持光华校区日常工作,分管光华校区德育和教学工作外,还有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教育学会德育专委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专家指导组成员、《教育导报》特约撰稿人等兼职。可他每学期至少要听50节以上的公开课

名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质的学校文化”。

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当年曾被质疑为“名校扩建有悖教育公平”,因为这将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有悖“教育均衡”原则,同时抹杀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丰富性、多元性,为“在千军万马中挤上高考独木桥”的应试教育火上加油。毛校长当时认为:“名校扩建不是‘狼来了’,而是在竞争中提高自己。”时隔7年,毛校长现在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整个教育环境需要‘鲶鱼效应’,需要竞争机制。唯有如此,才会激发整个教育大环境的活力。”。

在他看来,当初很多质疑之人的担忧和疑虑主要来自于名校对优质生源的吸纳,但名校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生源的质量,而在与是否有先进的、优秀的学校文化。树德中学光华校区)创办伊始,所有领导和老师只有6个人是老校区原班人马,郊区的生源质量也是很一般,但2010年的高考成绩证明了一切,那年光华校区的高考升学率基本与老校区一致。此外,成都树德怀远中学,其前身是四川省崇州市怀远中学。2009年加入成都市树德教育集之后,素质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教学质量连年攀升。最初,树德中学只是派了一位干部担任树德怀远中学校长以确保树德文化和管理在该校传承和生根,而学生教师、干部通通没变,结果学校办学质量逐年提升,由领办前高考只有10多人上本科线到13年时超过200人。作为农村中学树德怀远中学得到老百姓的充分认可,以至于对城区中学形成巨大冲击,究其原因就是在树德中学的领办下,学校文化得到了优化和提升。

“天下教育一家人。只有摒弃门户之见促进整个中国教育提升了,才能真正提高教育人的地位。”毛校长如是说道。他还认为,教育应该四位一体,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也曾多次在媒体上发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下家庭教育走入的误区。针对家校合作这一问题,树德中学光华校区)组织成立的家委会是促进家庭教育提升的重要途径。毛校长介绍说,家委会的作用在于:一是家长可以从自身角度对学校教育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学校会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促进家长对教育、对树德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唯此,方能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编后语:众所周知,树德中学实施“卓越人生教育”,鼓励和帮助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的树德人“做最好的自己”。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告诫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明“卓越不是天然的,优秀不是速成的”,需要我们在每一天,每一件小事中去精心锤炼和逐步积累,方能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和卓越。同样,名校之所以为名校,并不是靠得“一夜爆发”,而是整个教育团体日积月累的努力。有了优秀学校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名校的不败之地。

优秀学校文化的构建,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但最基础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采访中,毛校长谈到所有问题的落脚点都在于学生。他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对他而言,“最自豪的事,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不是学校名气有多大,而是孩子信赖他,尊重他。”。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