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浙东蕺山书院建筑文化

摘要:蕺山书院浙东地区古代传统的民间教育机构,也是“蕺山学派”发扬宋明理学、影响中国儒学史的重要基地。

本文试以绍兴蕺山书院古代建筑群落为标本,分析浙东乡土书院建筑形制及其成因,解剖其浙东地区民间建筑技艺与书院建筑的差序格局,从整体到局部一并探讨古代书院建筑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的过程。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蕺山书院建筑文化空间结构;文化价值   一、从满山蕺草到学派基地   浙东地区的古代书院建筑景观是浙江古代建筑资源体系中独具人文价值的特殊类型之一,它是乡村意志与文人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官办学堂与民办学堂的结合,既展现了淅东地区古代乡村建筑文化发展模式,又展现了淅东地区民居建筑环境的主体意识,是一个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文化景观综合体。

绍兴当今仍保存的4座古书院中,其中最重要的一座就是“蕺山书院”。

下表是笔者整理的蕺山书院历代人物及书院修造大事记   二、由儒家伦理兼顾礼乐共性   书院作为我国民间教育机构,书院建筑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的代表,其体现有关于孔孟之道的儒家道德思想显得尤为突出。

以下将从“礼”、“乐”两个角度阐释蕺山书院建筑中的建筑文化

(一)“礼”制的严谨与崇严   蕺山书院主要讲学处“刘念台先生讲堂”和“蕺山薪火”位于中轴线上,讲堂也位于中轴核心位置,确立了“以中为尊”的尊者地位,而“刘子祠”和“证人讲舍’位于平行于中轴线向西偏移的轴线上,进门所见的开敞庭院空间起缓冲空间作用,这一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

尽管蕺山书院建筑空间布局较为自由,仍强调主次与尊卑,这一点就是“礼’,文化体现

关于“乐”在蕺山书院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在围合的各个庭院组成的大小错落的院落空间自由布局和谐共存。

在主要讲堂和其他附属建筑,通过矮墙、小道、园门等等互相穿插与渗透,形成大小不同的多个大小庭院空间来调节整个书院复杂的功能布局。

在此之外,便是依靠园林景观植物与小品营造休憩的动态空间体现“?贰薄S弥参镏掷嘤肱渲茫?烘托出不同的氛围,使得书院的讲学、祭祀、游憩这三大功能明确,并形成丰富具有趣味性的空间层次。

三、书院形制及工匠技艺   关于蕺山书院现存建筑风格,基本可判定为清中期建筑风格。

主体建筑“刘念台先生讲堂”,为砖木结构五开间重檐悬山顶建筑,有两层楼,前后都有内廊,其面阔3~4米,进深九檩,每檩1~1.5米,处于整个书院轴线的中心位置,突出其重要性。

同处于中轴线上的“蕺山薪火”也为五开间单层悬山顶建筑,体量比讲堂要小的多,面阔仅为2.8~3.4米。

而处于旁侧的“刘子祠”和“证人讲舍”则是三开问的硬山顶建筑了。

整体建筑造型简洁统一,最外面高高耸起的封火山墙和两层讲堂是整个建筑群体富有起伏的高低变化,色调简洁统一,装饰素雅,体现出实用与朴实之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进门口的砖木混合的牌楼式门楼,在它下枋两侧用砖石砌成的一斗三升的小斗拱做装饰,加上飞檐翘角屋顶,以及砖雕图案,无不体现着随着明清小木作发展,三雕技术的成熟,在晚清出现的砖石仿木结构现象,这说明砖石结构的建筑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并代替原本纯木结构,但仍是仿照木结构,说明木构依然处于主导地位,砖石结构建造受到木结构的制约。

四、结语   蕺山书院蕴含了丰富的浙东建筑文化及当地民居色彩,它们均为砖木结构建筑尺度体量宜人,高楼低墙,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具有典型的教育建筑的差序格局,其建筑外立面富有丰富的起伏变化,以及江南独有的黑白灰建筑色彩,这种由民居单体“细胞”一个个组合而成的团组结构,使得书院群体显得自然朴实、实用中蕴含着大拙之美,体现着儒家传统的建筑文化

蕺山书院书院建筑群的荣耀、衰败、转变、更新的过程,是浙东民居建筑史的一个缩影。

蕺山书院是由世代居住在书院的设计者自己设计的综合建筑,它有着一种漫长接力式的动态设计过程,是符合乡土文化建筑自然变迁及历史演变的大设计,它是夕阳下浙东地区古代乡土建筑那一抹长长的文明投影。

它不追求设计形式的复杂与刻意做作,在逐渐接受历史变迁创新意识的同时,始终遵守一种世代相承的乡土形式与契约精神。

0 次访问